自由贴: 免费、免注册、免审查匿名海报板,过期彻底删除,最高64K字节(约1.6万汉字)。图片请用 路过图床, Youimg 等图床
Page up Page up 发布新内容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PID: 2513@2021-10-29 01:39:00 ~

PID: 2512@2021-10-29 01:32:34 ~

PID: 2509@2021-10-29 01:22:55 ~ 2026-05-29

喜欢日逼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你一定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哪些女人可以上容易上,哪些女人最好不要浪费心思。你必须擅长此道,方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度,增加成功率。兄弟以自己二十年的亲身经历锤炼此文,希望能给各位一点小小的提示和警醒。如果能对你的日逼生涯哪怕有零星帮助,也算我没浪费自己的精力和大家的时间。首先声明,我长期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是否本文所提到的经验方法放之四海皆真理,我没有考证。不过,我觉得虽然具体情况可能有差异,女人的心理则大同小异,大家不妨参考。

 1 问路和邂逅 对陌生女人最好的判断方法之一就是问路。你可以借故和一个不太熟悉的女人问路或者打听一些消息,要尽可能地延长单独与她们相处说话的时间,最好周围不要有别人。如果她非常热情地为你解答问题,甚至亲自为你带路什么的,一般这种女人都可以考虑。如果她态度平淡甚至很冷漠,你最好少费心思为妙。另外无意中邂逅的女性,比如在火车上,如果她对你的搭讪爱理不理,你就趁早歇火吧。如果她兴致勃勃地与你攀谈,就可以考虑进一步考察她的风骚度。记住,风骚的女人热情的占多数。 

2 待客之道 当你到一户人家时,女主人的待客之道可以体现她的风骚度。一般良家妇女在客人来了以后,桌椅板凳茶水等招呼好后就会远离,让男人去处理后面的工作。毕竟我们这个社会的儒家传统还是很多的,尤其在农村。但若女人直接参于待客,甚至表现得喧宾夺主,好象比男人还当家,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一般都属于问题女人。但这时你还不能说她一定就风骚。虽然风骚的女人一定有问题,但问题女人不一定都风骚。如果女人在一边打转转,偷听偷瞟若即若离。你看见她时她急忙离去或者低头一笑,一不注意又笼在一边磨磨蹭蹭的,80%以上都是不良女人。 

3 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最容易透露一个女人是否风骚淫荡。一般良家女人有一句说一句,废话不多,沉默寡言,神态端庄。你少在这样的女人身上用功,容易招惹没趣。如果女人言多语碎,嘻嘻哈哈,一说三笑,言语放肆,多属于问题女人。这个时候你要想进一步探明她的真实面目,不妨故意抛出一些男女情事的话题来,积极参与讨论甚至东家长西家短地评价别人者大都不是好鸟。另外态度暧昧,低眉暗笑,摸头搓衣,或者当着别人的面梳洗打扮,点胭脂抹粉者也是重点进攻对象。还有一类女人,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丈夫没本事,这不中那不行,抱怨自己的收入的,如果再有几分姿色,多是性情中人。你可大胆追求。

 4 眼睛的秘密 相书上说什么桃花眼勾魂眼的,听上去头头是道,可现实中你很难鉴别出来,实际作用不大。我注意到两点。一是女人看人时若眼正睛直一般良家居多。喜欢斜眼看人的,或者偷瞟人的,不良的居多。第二,你要仔细观察女人的眼神,这一点特别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女人再会装蒜,她内心的秘密都要从眼睛里流露出来。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风骚女人在看见异性时尤其看见自己满意的异性时,不管眼大眼小,都汪着一股温柔,满是笑意,看上去很温暖,好象有水在里面似的。估计古人说的什么桃花眼就是指的这个。眼神冷冰冰的不行。这一点只可意会,说得再多也没用。只要你长期观察女性,积累经验,肯定会成为察淫入微的个中好手。

 5 性格爱好 性格爱好是判别女人贞淫的最重要的依据。我简单说说。除非上了年纪,烟酒永远不应是良家女人的选择。如果你发现哪个女人嗜好烟酒,你就应该好好地研究研究她了。爱看书的女人也应该引起你的注意。读书太多,人容易陷入幻想。特别是言情小说读多了,会对女人心性造成影响。老祖宗特别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一针见血。爱慕虚荣,贪小便宜,好吃懒做,喜欢溜街赶集的至少可归为问题女人之列,这类女性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好货。衣着是无声的语言。良家女人多很质朴,穿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经济水平。那种喜欢奇装异服大开大露头发染得焦黄的年轻女人多不是好鸟。女人一旦过了30岁以后,如果仍然打扮得油头粉面,衣着过于光鲜,鞋净袜白,裤缝笔挺,或者佩带种种不符合身份和经济能力的饰物,就说明其人心性很可能有问题。这一点越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越灵验。 

6 特殊身份 农村有四类特殊身份的女人有机会的话一定不要轻易错过。妇女干部,象什么计生专干妇联主任什么的。这类人80%以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她们见了当官的或者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身子骨很容易酥软。笔者工作的那个乡镇,29个大队只有一个是男计生专干,剩下的28名女专干据我所知几乎人人都有一笔风流帐。蛮子,就是因拐骗或者其他原因远嫁到异地女人的统称。这类女性心理多不平衡,又远离家乡,贞洁观念相对于本地妇女要淡薄得多,风流事也最多。在基层乡镇政府或者七所八站上班打工的临时人员。她们的情况和妇女干部差不多。最后一种就是离异或守寡的年轻女性,生活寂寞,心情不畅,也是风流韵事的高发人群。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嘛。 

7 居家布置 你到了一个家庭后,不要忘记仔细打量该家庭的居家布置状况。这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这家女人的情趣爱好来。如果发现物品杂乱,到处乱七八糟,这样的女人风流的不多。如果发现盆是盆罐是罐,到处井然有序。尤其屋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床上大红大绿却叠得四四方方象入了闺房,你就要好好注意这家的女主人了。女性对生活环境的注意心理和她们对自己的衣着打扮类似。时时希望引起异性注意的风流女人在仔细装点自己的同时一般不会忘记把自己的居室环境也打扮收拾一番。另外,家里添置过多超越自己经济水平消费品的家庭也不要放过。良家女性一般不会饮鸩止渴,虚荣心过强的女人才会竭泽而渔。一般来说家庭添置什么消费品多是女人做主,男人不屑于理会那些散事。

 8 其他情况 不般配的夫妻感觉受委屈的那一方最容易红杏出墙。象男大女小的老牛啃嫩草型,夫丑妻俊的夜叉配仙女型,男人窝囊无用女人精明强干的阴阳颠倒型等等,多容易打开缺口。女人见多识广不一定是好事。象跑运输的做小买卖的常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做活的等等,眼界开阔了,心思也就动了。我听说有个村的七个小女孩外出到常熟打工,一年下来被人家开苞了五个。真是!还有精神空虚感情失衡的女性也是下手的好目标,象男人常年不在身边的,男人发了财另有新欢的,家庭战争不断夫妻感情恶化的等等,都容易给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虽然罗嗦了这么多,兄弟仍然觉得辞不达意,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另外,以上都是量化分析,实际作战中要综合考虑,不能割裂彼此的联系。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时多留心观察,多注意经验积累,很快都能成为泡妞高手!

PID: 2507@2021-10-18 23:17:49 ~

PID: 2506@2021-10-17 21:47:01 ~ 2040-01-17

PID: 2505@2021-10-16 23:41:50 ~ 2037-10-16

人性的漏洞


无常本是人生常态,希望才是不灭的曙光。

一次,美国总统克林顿问《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马尔克斯毫不犹疑地回答道:《基督山伯爵》。
作家余华更是为之痴迷,不吃不喝不睡,近乎痴迷地读完此书。
作为世界通俗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基督山伯爵》一百多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发行数亿册,并多次被搬上银幕。
它给几百年来被欺辱与被迫害的人,带来任何挫折都不能折损的希望。
本书主要描写的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译者李玉民曾在译序中将书的思想简单概括为“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再准确不过了。
在大仲马的笔下,复仇与报恩并非只有酣畅淋漓,还有人性与选择的博弈。
接下来,跟随国学君一起走进这本书,共同感受这部经典带给我们关于人生路上的感悟!

01

不知足,是一场灾难。

《道德经》有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的确如此,一个人若是过于贪婪,早晚会酿成悲剧。
就像书中的卡德鲁斯,就是因自己无尽的贪欲活生生地葬送了性命。
卡德鲁斯作为唐戴斯的邻居,一开始良心未泯,在唐戴斯入狱后,对其父亲也照拂一二。
唐戴斯化身基督山伯爵回来复仇时,为了感谢他曾经对父亲的照顾,于是送了他一个榛子大小价值五万法郎的钻石,足够让贫困的卡德鲁斯一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贪婪的卡德鲁斯并不这么想,他先将钻石卖给珠宝商人,随后将其杀害,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财富翻倍。
不幸的是,他也在逃亡路上被人杀害,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
这一切由贪婪引起,以毁灭告终。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求越多,往往只会失去越多;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让人十分唏嘘。
一只饿坏了的小猴子,下山去找食物。
它走了很远的路,终于见到一片桃树林,正要摘桃吃时,又发现旁边有一片金灿灿的苞谷地。
于是,它兴奋地跑到苞谷地,正准备掰下几穗苞谷充饥时,结果又看见前方还种着一大片西瓜。
小猴子每样都想尝一尝,便找了个袋子,不顾身体的饥饿三处辗转,将桃子、苞谷、西瓜一个劲地往袋子里装。
只是,它忘了自己还饿着肚子,即使找到了食物,却饿死在了捡果子的途中。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如同这只小猴子一般不懂得止贪,最终陷入欲望的沼泽。
人生在世,最怕的是欲壑难填,得了还想得,有了还想有,这样的人,只会越活越累、一无所得。
俗话说:“人心不知足,常逢灾与愁。”
越是贪心,便越是缺憾;越是无餍,便越是心累。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节制欲望,不贪心、懂知足。
人生有限,欲望无度。
国学君以为,唯有学着克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被欲望裹挟,方能活得通透。
走过半生,方才明白:贪婪是恶,多欲为苦,唯有懂得知足,才有稳稳的幸福!

02

苦而不言,是最顶级的智慧。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深以为然,很多时候,你的苦难在别人看来轻如鸿毛,你的诉苦对别人来说也只是打扰。
唐戴斯化身教士回老家看他父亲老唐代斯,邻居卡德鲁斯跟他说了一些老唐代斯生前的事。
目睹唐戴斯被捕全程的老唐代斯悲痛欲绝,不吃不喝地将自己关在房中。
他拒绝了梅塞苔丝将他带回家照顾的请求,一边哭诉说:“我不能离开这儿,我那可怜的孩子非常爱我,他一出狱就会来看我的。要是我不在,他怎么办呢?”
开始,卡德鲁斯也多次想要去安慰他,但是老唐戴斯总是不听劝,一见人就哭诉儿子的遭遇以及自己的痛苦。
老唐戴斯越诉越苦,渐渐地,人们也被他的倾诉感到厌倦,于是不再频繁地来探望他,邻居卡德鲁斯更是不愿再上楼去看他,最后,老唐戴斯饿死了。
用卡德鲁斯的话来说,便是:“一个让人见了就伤心的人,你哪怕心情再好,也不会总去看他的。”
是啊,老唐代斯老年遭遇儿子被捕的不幸,又总是诉苦,自然不受人欢迎。
毕竟,没有人愿意与满是悲伤的人在一起,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理解别人的痛苦。
一味诉苦,不仅换不来别人的理解与关心,反而将自己置于更深的泥潭中。
曾在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狐狸,不小心被树枝刮伤了,为了博得大家的关心,于是她逢人便将自己的伤口扒开给他们看。
大家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她矫情,说:“就这一小个伤口,有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小狐狸不仅没有得到多少真诚的关心,反而导致伤口感染,病死了。
而真正害死自己的,恰恰是小狐狸的诉苦。
听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80%的人不关心,剩下20%听了很高兴。”
你的痛苦别人无法懂得,只会觉得厌烦。
国学君以为,自己的事情与情绪,99%与别人毫无干系。向别人诉苦也只是徒劳,与其增加别人的笑料谈资,不如自己默默承受。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往后余生,愿你有苦而不言的智慧,学着自己成全自己,将悲伤与苦楚妥善安放!

03

宽恕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现在我宽恕了你,因为我也需要被宽恕”,这是复仇多年的唐戴斯对曾经陷害他的唐格拉尔最后说的话。
在面对那个诬陷、出卖和将自己投进监狱的唐格拉尔,唐戴斯并未将其置于死地,而是在教训了对方、使对方忏悔后,选择放了他一条生路。
看似唐戴斯是饶恕了唐格拉尔,实则是放过自己。
在整个实施复仇的过程中,唐戴斯也将自己拖入了痛苦的深渊,将自己逼入穷巷,受尽折磨。
陷害他的检察官疯了、情敌费尔南更是饮弹自尽。大仇得报,他却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快乐,反而内心越发痛苦。
于是,他选择宽恕自己最后一个敌人,放下仇恨的他浑身轻松,不仅减轻了内心的负累,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一味揪着别人的错不放,只会将自己伤得越深;反之,学会宽恕别人,才能得到内心的解脱。
这让兹心想起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牛爱国和庞丽娜突逢婚变,牛爱国的所作所为。
一开始,知道妻子出轨的牛爱国,又气又恼。
为了报复妻子,他既拒绝离婚、也不让妻子回家探望孩子。
就这样,他折磨着妻子,让她不得不四处逃窜;同时他也折磨着自己,因为他也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
与此同时,孩子也夹在两人之间受尽煎熬。
后来,孩子生病,他看见身怀六甲的妻子无家可归、不得不跟着蒋九背井离乡时,他还是心软了,答应离婚,以此来成全这个曾经的爱人,彻底放过彼此。
与其说牛爱国是成全前妻,不如说是放过了自己。毕竟,一味强留,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看似报复别人,实则是惩罚自己。
作家王尔德曾说:“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你。因为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国学君看来,放下别人的过错,不是认输,而是选择为自己松绑。
人生海海,我们免不了遭遇不公,愿你懂得用加法爱人,用减法怨人;用乘法感恩,用除法恕人,平安喜乐地度过此生!

04

人生的真谛,在于“等待”和“希望”。

作者大仲马借唐戴斯的口吻,揭露了一个人生真相:“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里面:等待和希望。” 在困境中仍心存希望和拥有等待的耐心,糟糕的处境迟早都会过去。 在与爱人订婚当天,唐戴斯因为受到费尔南、唐格拉尔等小人的陷害,蒙冤入狱18载,被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美好爱情和大好前程。 在他近乎绝望之际,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法里亚神父。 经过老神父的分析,唐代斯方才意识到,他的遭遇不过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爱恨交织缠绕在他心中,他一边向老神捕学习知识,一边与老神父一起为越狱做准备。 他终于成功越狱,并化身基督山伯爵开始复仇,最终大仇得报。 其实,唐戴斯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老神父的帮助,还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不灭的希望与坚忍。 生活中,我们总会身处人生的至暗时刻,看不到未来,可绝望只会让我们沮丧,只有学会静心等待,且对未来充满希望,总有翻盘的机会。 近日,孟晚舟平安归来,不由得感慨她能在逆境中,仍保持从容的心态。 在被羁押的这1028天里,她每天备受摧残,戴电子脚铐,出门散步都得被人监视,甚至多次收到死亡威胁。 这样的屈辱和煎熬,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尊严与内心的防线。 但孟晚舟却丝毫不受困境影响,每一次亮相她都精心打扮,面带微笑、行为举止从容淡定。 这一切,源于她内心的强大。 被人诬陷,她不认罪,而是选择耐心等待;身处低谷,她从未自暴自弃,眼里只有希望。 丰子恺曾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有希望,就有无穷无尽的动力;有忍耐,就有与命运博弈的能力。 国学君觉得所谓等待和希望,无非就是人类在荆棘丛生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智慧。 司马迁的希望与等待,造就了不朽著作《史记》; 越王勾践的希望与等待,让他一雪前耻、成就霸业。 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也是如此。 一路走来谁都不能事事顺心,愿你能学会在等待中找寻希望,坦然面对人生种种,你想要的结果,终会抵达。

05

佛曰:“爱恨贪嗔,皆为牢笼。”

很多时候,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欲念,往往是生出烦恼与不幸的源头。
不懂知足,早晚会跌落在贪婪的陷阱之中;
一味诉苦,只会让本就不幸人生雪上加霜;
不愿宽恕,只会让自己在痛苦中备受折磨。
国学君以为,无常本是人生常态,希望才是不灭的曙光。
余生不长,别自己给自己戴上枷锁。既然没有好运,不如慈悲;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怀。
愿你懂得在得到时节制欲望,遭遇不幸时不随意诉苦、在苦难中学着宽恕、在备受迫害时依然心存希望,让自己轻松恣意、将生活过得摇曳多姿!

PID: 2503@2021-10-16 23:17:59 ~

人和人之间就是有莫名其妙的磁场在的,有些人不管认识多久依然亲密不起来,而和有的人在第一眼见面时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所以交朋友和谈恋爱有时候是一样的道理,全靠缘分。

PID: 2501@2021-10-16 09:00:02 ~



“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都有罪。”



——拉古迪亚

PID: 2500@2021-10-15 00:10:08 ~

中产的力量饥渴与底层的崇高饥渴

最能快速提升国人幸福感和优越感的事情有两件:嘲笑朝鲜的贫穷封闭和印度的脏乱差。由于机缘巧合,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踏出国门,先后去的就是这两个国家。

2013年3月初,《钱江晚报》编辑部组织业绩优秀的员工到印度七日游。正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正好是印度近代史的我,被邀请免费参加他们的团队,担任随行文化解说。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和城市富裕中产阶级密切接触。

那几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却毫无弱化的迹象,全世界仍然在焦急地等待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那是一股被普遍认为必将重塑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

七天印度之行,却让我对这个群体陷入深深的失望。

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正深陷历史的泥沼,茫然地注视着现代世界。经济一样在飞速发展,又都正受困于既沉重又漫长的传统。理解此刻的印度,便能更好地理解此刻的中国。

然而,除了抱着猎奇心理,对印度的表层文化有那么一点新鲜感,对印度的脏乱差表露出强烈的“大国崛起”般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无论对印度的历史和现实,这些中国中产都毫无深度了解的兴趣,他们的热情几乎全都释放在购物拍照,而非文化和历史探询上。

一路上,他们聊天的话题全都离不开消费、娱乐,并且不时嘲笑我不应该选择赚不了钱的历史专业。

我第一次如管中窥豹般意识到,中国只有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还缺少文化和政治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他们只能引领消费革命,却无法主导社会革新。



2016年夏天的朝鲜之行,这个几乎被我遗忘了几年的群体让我更加失望了。

从辽宁丹东发往朝鲜平壤的旅行团有二十几个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当中,有都市报编辑,有外企中层管理,有大学讲师......

一路上,他们几乎都在火车上睡觉,心里唯一想见的是朝鲜著名打卡景点:雕塑、纪念碑、板门店,似乎此行的目的似乎纯粹就是拍个照发朋友圈,了却一番“我富起来了,要走遍世界”的心愿。这个新富阶层对世界的兴趣仅仅停留在看,而非探寻和思考。

偶尔睁开眼睛,从卧铺上爬起来,看几眼窗外,唯一让他们的惊叹是“真的好穷啊,跟我们的六七十年代差不多。”

对于朝鲜这个国家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这些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中产阶级毫无兴趣,却和我在印度所见一样,无不从朝鲜的贫穷中获得“大国崛起”的优越感。

对于朝鲜人的日常生活、外在形象、精神面貌......如何被政治塑造,以及朝鲜的雕塑、纪念碑、民用建筑和城市规划等等,如何诠释高度政治化的极权主义美学理念,他们没有丝毫兴趣。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香港有识之士的深深失望。他们一再提醒和呼吁,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必将影响国家走向的内地中产阶级游客,到香港之后,别忙着只顾购物和消费,请多深入了解香港繁荣的深层原因和城市运行的内在逻辑。然而,他们的呼吁不过是徒劳地浪费口水。

经过四十多年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中产阶级确实壮大了。然而,那只是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世界几乎毫无成长,以至于财富和闲暇带给他们的唯有精神上的日益空虚。

所以,他们要旅行,要购物,要拍照,既是为了填补空虚,也是为了证明自己。



“朝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唯一一个敢公然跟美国叫板的小国。这真是不简单啊。”

担任某培训机构高级讲师的李先生看去五十多岁,戴着一副金丝边眼睛,坐在窗边,看到金日成巨幅画像的时候,自言自语地发出这一番赞叹。

李先生对朝鲜人民英勇抗美的歌颂得到身后卧铺上躺着的好几个人的附和。如同一粒火花不小心掉到了一堆易燃物上,这群人的仇美情绪马上被点着了。他们似乎是抱着朝圣心态去朝鲜旅行。

随着经济不断全球化,消费主义将成为全球中产阶级唯一共享的意识形态,这必将挤压民族主义,拉近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这一度是中国和西方知识界很多人共同的乐观期待。

然而,精神发育严重迟缓的中国中产,至今没有走出敌我对立的世界观。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真看不出这些“精英”身上有任何对世界进行智性探寻的兴趣和热情,更谈不上严肃的社会关怀。“中国强大了, 别人怕我们了”,才是他们普遍关心的公共话题。

一直在留心观察窗外人和物的我,忍不住回头顶了他一句:“朝鲜人活着的意义难道就是跟美国斗吗?斗得这么多人一辈子吃不饱饭,这个斗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的话立刻引来了围攻,正孤军奋战之时,来自成都的朱先生把我拉到了一边,劝我别和他们浪费口舌,并告诉我,他早就被我独行天下的背包客行头吸引了。年近六十岁的他,也是自己一个人出来环球旅行。

在中朝边境的新义州,火车停留了将近三个小时。朝鲜海关人员逐一打开每个乘客的箱子,检查手机和相机里面储存的信息。

朱先生由于一个月前去韩国旅行,拍了几张照片,没有来得及删除,相机被没收。幸亏我多带了一个数码相机,他的朝鲜之行才没有留下遗憾终身的影像空白。

朝鲜四天,我和他被安排在西山宾馆的一个双人间。那些天,我们经常海阔天空地闲聊,触及到很多严肃的话题。

1978年,朱先生考入西南政法大学这所中国法学界的黄埔军校。那一届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先后成了中国法律相关行业的中坚力量。朱先生去了成都一家报社当编辑记者。

作为媒体人的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入,并一个劲地夸我品位、眼光和见解都非常独到。旅行结束,他非常热情地交代我去成都一定要找他,并拍拍我的肩膀说:“大学应该多一点你这样的老师”。



朝鲜之行结束,火车在即将越过鸭绿江回到中国之前,又在新义州停留了两个小时,逐个检查游客的手机和相机是否拍了不被允许拍照的内容。

在拿到朝鲜海关归还自己被扣留的相机的时候,朱先生做了一件让我非常意外的事情:他接过手机之后,马上从口袋掏出三百元现金塞给朝鲜海关工作人员。

我大惑不解,人家根本没有伸手要钱,归还相机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而已,为什么主动给三百元现金呢?这笔钱对于朝鲜人来说,可是一个大数目。这样做,会不会把他们的胃口撑大,以后会故意找各种借口没收游客手机或相机不归还呢?

我没有追问。火车过了鸭绿江,我和朱先生就彼此分手了,他打车去高铁站赶沈阳飞往成都的飞机。分别之后,我们没有再见过面。彼此的交往仅限于朋友圈互动。

我在朋友圈经常转发时政和社会新闻或发表见解,他隔三差五给我点赞,但是绝少发表自己的观点。我逐渐敏感地发现,朋友圈里的他几乎毫无社会关怀,发的内容不是在星级酒店饭局吃大餐喝酒,就是到世界各地旅行,消费国际品牌。

这一形象与在朝鲜旅途中与我一起聊天时那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差太大。我总感觉他在逃避什么,又想展现什么。

2019年1月1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他给我点了赞。没想到,那竟然成了最后一个赞。

1月5日下午,我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讣告(他爱人发的)。我不敢相信,几天前还生龙活虎的人,竟然一下就这么不告而别了。他是在和朋友喝酒之后脑梗突发而不治身亡。

除了朋友圈互动,朝鲜之行结束后,我和他没有再见过面,彼此交情谈不上很深,但他的溘然离世仍然让我眼眶发热,感叹生命太脆弱,人生太短暂了。他的“不辞而别”也让我突然对之前的疑惑有所顿悟。

两年多来,在朋友圈里,从他经常和朋友杯觥交错的热闹场景中,从他周游世界的丰富生活中,我既看到了中国中产在经济上的日益殷实,更看到了衣食业已无忧的典型中产在现实中的无力和窘境。

没有不渴望力量感的社会阶层,作为饱学之士的朱先生也丝毫不例外。

然而,在中国,“中产”还只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具文化和政治内涵。于是,这个本应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群体,把原本应该在其他领域释放的能量,全都转向了消费领域。消费成了当下中国中产阶级寻求和获取力量感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便是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加入极端民族主义的集体抒情。很多中产阶级力捧“爱国”大V们,不就是在寻求另一种替代的力量感吗?

朱先生不愿意这么做,但又改变不了什么。于是,他只能选择让自己消费和花钱。



2020年1月27日,浙江湖州市。

一位靠回收废品为生的老人,突然来到社区,为新冠疫情主动捐款1万元。

在视频中,这位伛偻着身躯,穿着十分朴素的老人,一边羞涩地用双手遮挡镜头,一边激动地恳求:“不要报道我,不要写我名字,要写名字写‘一个知恩者’。”

适应了镜头之后,他激动地说:“国家有困难,我就要出一份力”。

视频获得了630多万个点赞,20多万条评论。

网友们纷纷表示:“我们感动得哭了”、“想到老人要收多少废品,才能攒下这1万元,忍不住落泪了……”

更大的感动还在后头。

2020年3月5日,同样是在浙江。

全家七口人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的57岁的杨先生,戴着口罩,来到杭州萧山一个镇政府。他将手中的塑料袋交到工作人员手里,称是为抗疫捐款。然而,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

工作人员打开一看,惊呆了,塑料袋里装着的是12.9万多元现金。

那一段时间,“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环卫工老大爷捐出5年的所有积蓄”的新闻不断涌现。

2021年7月29日,河南水灾之后,宁夏男子胡雷毅然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捐出。

大家很难想到的是,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艰难。由于身体残疾,长期以来,他只能以捡破烂维持生计。

在得知河南新乡灾情严重时,他取出这些年捡垃圾存下的两万元钱,全用于采购救援物资,并亲自送到河南新乡。

到了新乡,下了车之后,由于双腿不能自立,他只能吃力地独自“爬”到资助点。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显得十分镇定:“我要援助”。

那一刻,他一定感觉自己在精神和人格上都得到了升华。

这一崇高行为再一次得到媒体和民间广泛的赞誉。



国家有难,为国捐款。这些本该接受援助的弱者们,热心的捐款善举,确实值得全社会,尤其是富裕阶层的学习。本文绝无嘲讽他们的意思。

我要写的是自己的真心话:他们这一近乎殉道的精神,让我的灵魂悄悄打了一个寒战。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他们那种“倾尽一身所有,也得让自己崇高一回”的强烈精神饥渴。

当精英群体越来越沉溺于世俗功利的时候,弱势群体却在如此豪放地追求崇高。有时候,越是底层人群,越渴望这种“不顾一切豁出去”的崇高感。

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严重失衡了,导致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其他阶层的平视和足够的自我认同。

倾尽所有,为灾区捐款,有可能是他们在用行动证明自己,同时,为构建微薄的人生意义,寻求超越性的精神支撑。

如果真是这样,那全社会都需要反思。我们平时是否应该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和平视呢?

看到他们纷纷站出来捐款,我真的感到脸红和不安。

接下来,说说我的第二个不安。

崇高是一个好东西,它本身没有错。这几位捐款者的人品绝对高尚,这毋庸置疑。媒体树立几个崇高的榜样,有时候,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正气。

然而,当对崇高的追求过于炙热的时候,它非常容易灼伤自己,也非常容易灼伤别人。

“不转不是中国人”

“买日货的,穿耐克鞋的,都是走狗”

......

中文网络世界遍地可见的这一类标语式的煽情口号,无不是在用廉价却炙热的崇高感,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疯狂地散布口号的人,也是大多数来自底层。

几年前,在西安反日游行中,当蔡阳大义凛然地拿起U型锁,把日系车主李建力的脑袋狠狠地砸一个窟窿的时候,驱使他不顾一切冲上去的,是“为了民族大义,让自己崇高一回”的精神饥渴。

如果换成是一位生活殷实的城市中产阶级,哪怕他天天把“拥护国货,抵制日货”挂在嘴上,他们也不大可能采取蔡洋式的打砸行动,因为工作和收入赋予了他们足够的自我认同。构筑在富裕生活之上的人生意义,让他们天然地远离了对崇高的渴求。

当对崇高的追求演变成群体饥渴的时候,它有可能吞噬掉整个社会的理性资源。知青和红卫兵不都是被炙热的崇高感灼伤的一代人吗?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不就是因为摒弃了贯穿前三十年的全民崇高饥渴,把政治理想拉回到了世俗层面吗?



最后,说说我的第三个不安。

保证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不是崇高,而是底线。

每次看到这一类关于崇高的新闻,我心里总是忍不住产生强烈的荒诞感。为什么很少看到有什么人,用这种“不顾一切豁出去”的态度,去捍卫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呢?

你若让这些在拾荒者的捐款面前感动不已的人们,也学一学人家,让自己也崇高一把,他们多半会找各种理由搪塞,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看了新闻之后饱含热泪地抒情。

一边是大多数人对世风日下怨声载道,一边是大多数人为自己通过践踏规则和底线,换取到的世俗利益,心里感到阵阵的窃喜。

一边是大多数人在崇高面前一次次被集体感动,一边是大多数人对别人遭受的苦难漠然置之。

他们三天两头转发歌颂别人的道德模范事迹,当幼女遭到禽兽校长强奸的时候,不见他们有一丝半点的愤怒。时代的灰,只要不是落到自己和家人头上,统统“与我无关”。

只愿意流泪抒情,却拒绝个人付出。在别人的崇高里感动,在自己的利益中苟且。这是当下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到底哪里病了?

动一动脑子,往深处想一想,要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群体人格病灶,其实并不难。

对拾荒者捐款这一崇高行为的群体感动,不正好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骨子里的极度自私吗?

他们对社会道德滑坡充满痛感,却拒绝任何行动和付出,无不渴望别人的崇高能自动拯救世风,自己只需坐享其成。

PID: 2499@2021-10-13 05:3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