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关系里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有时候老爸给我打电话,说的无非是天气冷了,注意别着凉之类的日常问候,我刚洗完澡,正打算去洗衣服,于是聊了几分钟和老爸说我要去洗衣服了,打算挂掉电话,只听这时候电话那头,老妈突然愠怒地说了一句:“都这么晚了还洗什么衣服?”我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这么晚洗衣服怎么了,我就是要这么晚洗衣服。”说完当下我突然愣住了,其实我能觉察到她想表达的是:太晚洗衣服对身体不好,还是明天洗吧?对她来说这是一种担心的情绪,但用她惯用的指责型问句说出来,我的条件反射表达就是:有人在攻击我,赶紧反击。
这不是第一次了,我打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语言环境中,我妈喜欢用反问,责备,嘲笑等类型的表达句式来沟通,我爸呢,说起话来也挺狠的,基本不考虑这话说出来是否会像利刃般伤害到家人。我前几年和伴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伴侣也时常觉得我总是在指责挑剔他,对他多有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并无恶意,只是用了不好的表达方式而已。但就是这不好的表达方式,一直在伤害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以至于双方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交流也渐渐少了,彼此的不满多了起来。
有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有,方法很简单,就是好好说话,认真沟通。去年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有推荐了一本书《非暴力沟通》给我,我买回来仔细研读了一番,原来现实生活中的好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好好沟通造成的。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之前他有一个我很不喜欢的生活习惯,下班回来会马上脱了袜子,然后把袜子扔在客厅或玄关的某个角落,我看到臭袜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骂:“哎,你怎么又把袜子扔在客厅,你这个人怎么每次都这么邋遢!”他通常都会眉头紧皱狡辩道:“我这一天下来真的好累,你能不能不要张口闭口就指责我,我等下就把袜子放洗衣池还不行吗?”接下去的内容不用我说,都能知道啥了,无非是一方继续指责,另一方更加委屈。我的初衷真的是指责他吗?好像并不是,我只是希望我能生活在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中,他能和我一起维护这个家庭环境。我的需求是:他把脱下来的袜子放在洗衣池而已。简单来说就是,直接和他说:“不干净的袜子放在客厅会影响客厅的空气,把脏袜子脱在洗衣池可以吗?”这样说完以后,他还会笑着和我撒娇:“好嘛,好嘛,我马上就去放。”多说几次以后,他很自然就养成了习惯,之后再也不用我反复提醒他了。
还有一件我印象深刻的事,改变了三十年以来不善与人分享喜悦的习惯。去年的某月,他在公司升了职级,公积金的缴费基数也上了一档,重要的是公积金余额破了六位数。收到短信通知的时候,他马上就截图发给我看了,我瞅了一眼,回了他一句:“才六位数,这能干嘛呀,都不够首付的,继续努力吧!”他估摸着有点失落,想和我分享喜悦但没成功,转头又把信息发给了小妹。晚上他回家以后,我拿他手机找资料,看到了他和小妹之间的微信对话,小妹得知消息以后,满心欢喜地祝福他,看得出来比她自己得了钱还高兴。这个时候的我,说不内疚是假的。每次有想要分享的好事,他总是第一个想到我,但我也常是泼他冷水的那个人。虽然小时候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影响了我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但这并不能作为我泼冷水的借口。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开开心心地和他说我升职加薪,他却冷冷地回复我,这才涨几个钱,你就高兴成这样?我的内心必定是失落的。
这件事发生了以后,我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就算是很小的事,他和我分享的时候,我都尽量去感受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喜悦也要,悲伤也好,压力也好,试着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希望得被怎么对待,就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家人。慢慢的,人竟然也变得温柔了起来。
说话之前过脑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好像是挺难的事,就像争吵和愤怒的时候,大脑前额叶控制理性的部分仿佛就直接罢工了,只想一股脑儿把各种伤人的,攻击性的话全部扔刀子似的甩出去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自尊。但过了那个劲儿,又因为恶语伤人而懊恼不已,事后悔改也无法改变伤害既已造成的事实。
我是什么时候学会在吵架的时候,停止辱骂他的呢。缘于一次我和他的对话,我问他:“为什么每次和你争吵,你都不会说很重的话,来反驳或者攻击我?”他微笑着回答道:“因为就算吵架,吵完了我们还是要面对彼此的,又不是以后老死不相往来。那说出来的那些话,能当作什么都没有说过吗?不能吧,那我面对你该有多尴尬。再说了,那些难听的话,我舍不得拿来攻击你。”就是这一句“那些难听的话,我舍不得拿来攻击你”,击中了我的心,突然感觉到被爱保护着,就算自己被伤害,也不愿意用同样的方法来反击。虽然他总是沉默不语,压抑自己的需求,这是他从小习惯的表达方式,但也有小小的包容在里面。那一下,我好像和自己握手言和了,开始去理解自己的生命中经历了什么,去接纳那些曾经的痛苦和无力。仿佛内心小小的小孩,渐渐变得结实起来,不再害怕地胡乱攻击一通,变得柔软了许多。
好好说话,不带羞耻地表达自己的爱和需求,其实是一个慢慢练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心理中曾说到的:坦率的谈话。之前阅读《社会性动物》这本书第八章: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曾提到【所谓坦率的谈话(straight talk),是指一个人在不指责、挖苦的情况下,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和担忧。我们将会看到,坦率谈话之所以非常有效,主要是因为它能使对方无任何戒心地听进去。】坦率的谈话看起来如此简单而又明显有效,为什么我们不常用它呢,除了原生家庭行为习惯的影响,还有就是它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人们在竞争的社会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已学会通过使自己无懈可击来保护自己。这样,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我们就竭力不表现出来。而且,我们也学会要么躲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要么带着愤怒或讥讽来痛斥他(或她)一番。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样做往往导致防御性的反应,或者导致迎头反击,于是争执逐步升级。】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很多情况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情,只有一种模糊的不舒服或者不畅快的感觉,我们很难把这种感觉确切地表达出来,通常存在着错误的归因,这需要一定的觉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做到。这其中的原因,始于我们对情绪的敏感性和觉察性,往深了讲,可能是儿时曾经被压抑或者掩盖的情境和情绪一直深藏未被发掘或理解。这是阅读或反思无法抵达的区域,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协助。咨询师并不能帮你成长或做决定,她能做的主要是陪伴和专业的分析,最后的成长和改变还是靠我们自己。
能够好好说话,对自己和家庭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关系是一面镜子,当你怎么对待他人,其实反过来你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和自己温柔地对话,正视自己的需求,也这样对待家人,好的关系就能流动起来,自然相处起来就更加舒服安心。
愿你爱自己,也爱家人
@基督山女伯爵 写的的一个文《身边的人老攻击自己怎么办》,来给大家做一些延伸的思考,@基督山女伯爵 在文中指出:
1/行为背后的动机可以是千种百样的。
2/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要改变对方的行为。但是,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你只可能改变你的行为,从而达到迫使对方改变对待你的方式。
那些问我该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亲人不会好好沟通的问题,说实话,我并不处在你们的关系中,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无法给出我的建议,但在关系中的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思考和改变的。
这里的改变仅限于我们自己,并不是和我们产生沟通的亲人。很奇怪吧,明明是他们不对,他们凶我,凭什么要我改变呢?
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一个人的容器功能。
这个说法,我最早是在心理咨询师,罗近月老师的公众号推文中看到的,当时我也还在和我的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吧,才慢慢能感知自己的情绪和觉察情绪的流动,我的咨询师,就充当了我的那个关系中的容器,是她先接纳了我,才让我慢慢开始接纳我自己。
其实我非常推荐有条件的豆友,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聊聊,固定时间,去摸索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症结,被压抑的情绪或者回忆,把那些不舒服不快乐说出来,让它过去,让它成长,这是只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无法做到的事。
罗近月老师有一本书写得挺好,我看了两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还给很多好朋友推荐过。
当你看得见自己,爱才能看见你
8.1
罗近月 / 2018 / 现代出版社
想读
她今年5月的一篇推文:《是什么让一段关系发生真正的转变?》,我觉得写得很好,这里节选一些给大家看看(以下是罗近月老师的原文摘录,全文请移步她的公众号阅读):
发展自己的容器功能:成为打破关系天花板的那个人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一段关系里,如果两个人有同样都没有被理解过,那么谁更有可能让关系发生改变呢?
我觉得更多希望存在于关系里更痛苦的那个人。
因为痛苦,可以让人更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有需要没有被满足。
这样,我们会更可能借由痛苦去理解自己,否则连需要都感觉不到,就更难有机会去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缺失了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不容易。
当一个人开始去理解自己生命中经历了什么,接纳那些经历中脆弱、无力和遗憾时,我们也就在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逐渐长出一个更结实的自己,这个自己就自带容器功能。
所以,一个经历过自我成长的人,想要让关系发生改变是更容易的事情,并且他们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归根结底,一段关系如何发生真正的转变?
就是在两个人都没有容器功能关系里,让其中一个人先具备容器功能,关系里就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一段关系是否有机会发生转变,主要取决于关系里更痛苦的那个人所作出的选择。
如果痛苦不只是让一个人去消沉和埋怨,而是可以更积极的去寻求自我理解,那么痛苦最终就会帮助人们打破关系的天花板,可以在关系里获得更多的滋养和满足。
无论如何,我们终身都需要发展自己的容器功能,它不仅可以让自己因为被自己接纳而安全,还可以让我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关系。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无非都是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因为被理解,我们理解了别人,因为别人容纳过自己,我们的心里开始装得下更大的世界。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
🔥世界领先AG贵宾厅如您亲临赌场
专营:百家乐.棋牌.电子.体育.彩票.
福彩3D.香港跑马.极速赛车.香港六合彩.PC蛋蛋.幸运飞艇.快三.官方赔率.官方开奖。
🎁新用户送38-8888元.1元投注.天天返水.一倍流水即可提款。
🎆全新金字塔代理模式.0投资.高回报-介绍好友8888元彩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跑马.快三.时时彩.精准计划
💠代理零风险.零投入.月赚百万
🔰官网:www.759360.com
🔰官网:www.623580.com
🔰官网:www.859659.com
🔰官网:www.698510.com
💃美女导师微信:82943760
🔸🔸🔸🔸🔸🔸🔸🔸🔸🔸🔸
澳门博彩监察局【推荐网投】
gxk9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帮助你的人让你成长,伤害你的人给你经历,关爱你的人给你温暖。
每个人的出现都有原因,每一种经历都自有深意,遇到就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永远不要去责怪,你生命中的任何人,是做人最大的智慧。
不要责怪对你好的人,茶因不惜而凉,人因不惜而散。
好人难得,良人难遇,别因为对方的一点错,就忘了他全部的好,别把对你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
他们总是以你为重,在你脆弱的时候抱紧你,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逗你笑陪你哭......
正是这些温暖的人,让你远离黑暗阴霾,眼里有笑意,笑里有暖意。
也不要去责怪那些对你坏的人,人生之路百转千回,看似对你坏的人,其实也教会了你一些东西。
对你刻薄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让你失望的人,教会了你自省和成长;离你远去的人,教会了你陪伴和珍惜。
他们给你伤疤,却也成了你坚硬的铠甲,无法摧毁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更何况,过去的已然过去,只有放下别人的错,才能解脱自己的心。
作家木心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世间之事,除生死无大事,其他的不必耿耿于怀。
与其责怪,不如释然,余生才能岁月静好,人心相安。
1.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林清玄
2.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董卿
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古艳歌》
4.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米兰昆德拉
5.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明代《增广贤文》
6.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余秋雨
7.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司空图
8.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西格里夫·萨松
9.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梁启超
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1.一如既往,万事胜意。
——八月长安《你好,旧时光》
12.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14.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出自敦煌山洞出土的唐朝人“放妻协议”(唐代称离婚为“放妻”)
15.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16.玻璃晴朗,橘子辉煌。
——北岛 《过节》
17.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
18.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19.未知苦处,不信神佛。
——priest《杀破狼》
20.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
21.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一禅小和尚
2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 《灵乌赋》
23.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魔道祖师》
2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25.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古兰经》
26.坠欢莫拾,酒痕在衣。
——李叔同《西湖夜游记》
27.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8.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金庸《书剑恩仇录》
29.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
30.夕阳已去,皓月方来。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1.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诗经》《荀子.修生》
32.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33.我爱着,什么也不说。
——缪塞
34.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莎士比亚
35.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增广贤文》
36.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菜根谭》
37.布衣饭菜,可乐终身。
——沈复《浮生六记》
38.我在远方,惜君如常。
39.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0.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41.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42.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43.星海横流,岁月成碑。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总觉得异常艰难,焦虑且毫无头绪。
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飞轮效应」。
它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但是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所以如果有什么明天要做的难事,最好今天就开始做。万事开头难,但你如果提前开好了头,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让人疑惑但知道了以后就恍然大悟的心理学规律,能对我们的工作和情感生活有所帮助,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答主:王珮嘉
1、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当你想说服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又没有什么把握的时候,可以委托一个他比较信服或者崇拜的人去说服他,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
2、阿伦森效应
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表现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那些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喜欢你,那切不可在一开始相处时就给予他过多的奖赏。因为一旦高奖励被放在了开头,那么随着之后的奖赏越来越少,他对你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
这个原则在亲人、朋友、恋人之间送礼物时都适用。
3、首因效应
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4、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的丢垃圾,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后,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这是一个指数级进行的「失序」过程。
5、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如果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那么对于保存记忆来说是不利的。
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
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6、半途效应
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而导致的对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大量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7、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8、虚假普遍性效应
为了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
在观点方面,我们会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程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者某个任务失败了,我们可能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来让自己安心。当我们对别人说谎之后,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兴趣,我们也会高估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9、鸟笼效应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个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又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就是: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10、南风效应
也称温暖法则,指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心理舒适,而「冰冷」的沟通方式则会让人反感。也就是,人际沟通中要注重尊重和关心,讲究方法,温和相处。
你希望朋友帮你做某件事情,如果你使用要求、使唤的口气可能对方不一定愿意,但如果你好好地和对方说话,夸奖一下对方,对方通常会答应帮助你,与伴侣、陌生人相处也适用。
11、间歇性强化
心理学家斯金纳将三只猫放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猫触动按钮就会给猫粮,第二只猫即使触动按钮,也是随机给猫粮,第三只猫触动按钮也不给猫粮,实验结果是,第二只猫触动按钮的频率最高。
在一段感情中,这种随机性的奖励也能提高恋人的积极性。如果他每次找你,你都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他自然会觉得这种感情毫无挑战性,产生懈怠心理;但如果你每次都让他失望而归,他便容易直接放弃。
只有随机给出回应,才能让对方猜不透你的内心,每次都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去找你,但又不确定是否会回应,就像赌博一样让人上瘾。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地新鲜感,对你欲罢不能。不过也应该适度使用。
12、巴纳姆效应
星座性格其实是一种「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当你面临一个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进去。
根据星座对人的描述就是这样,每个星座只是描绘了人类复杂内心的一部分,并且十分模糊,绝大部分人会觉得「好准啊」。
是因为人是多面的,觉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实这些东西放在谁身上都适用,认清这个效应,可以避开很多套路。
13、晕轮效应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很可能会出现「爱屋及乌」的思维定式。
在一个人有某种优点时,我们会把这种正面印象扩散到其他方面。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一点有很强的正面印象时,常常不会主动思考这个人其它方面是不是也如此正面,而是习惯性觉得也必定很优秀。
这样的心理叫做「晕轮效应」,像是月亮的光环,模糊而不真实。
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要警惕晕轮效应,这会使人失去客观的判断。
我们通过一件事只能看到这件事本身。就像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私生活的状态就否定他的专业能力,我们也不能通过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就冒然肯定他的人品。
14、布利丹效应
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布利丹驴」,被人们用来喻指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在资源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想要做好事情,先分清轻重缓急。
15、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通过一起做心跳加速的事情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如果对方一直只把你当朋友,而你又想突破的时候,你可以尝试跟他一起运动,一起看恐怖片,一起坐过山车等。
16、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17、富兰克林效应
当一个人找你帮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时,会让你产生一种喜欢那个人的心理,而且帮过之后还会愿意再帮一次,这样的心理现象就叫做富兰克林效应。
18、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提出的,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在没有熟人的场所,很多人都可能会不修边幅、举止随意,但是一旦这个场所中有熟悉的人或是异性存在,他们就会注意形象,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会被关注着,所以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果你经常关注你的伴侣,常常夸奖他好的行为,他可能会为了努力得到更多认可,言行举止让你越来越满意。
19、曝光效应
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喜欢一个人是由于他的外表、人格魅力、社会地位等个人条件。当然这些也都很重要,但往往人们会忽略的是,青春期里自己喜欢的人大概率不是远在教室另一头成绩体育样样棒呆的学习委员,而更有可能是自己的前后左右桌。
研究表明,人们潜意识里倾向于对出现在眼前频率更高的熟悉面孔会更有好感。尽管你们可能从来没说过话,对经常见面但不认识的邻居好感度也会比陌生人更高,前提是,不要过度接触使他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