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贴: 免费、免注册、免审查匿名海报板,过期彻底删除,最高64K字节(约1.6万汉字)。图片请用 路过图床, Youimg 等图床
Page up Page up 发布新内容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本日精选话题:【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关情况,相关负责人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数据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9年的2.64:1缩小到2.56:1,农民人均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PID: 1862@2021-02-23 09:37:15 ~

一男子要和女友分手,女友歇斯底里的吼到: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我对你那么好,你冷了我给你送衣,你饿了我给你弄好吃的,你就算再晚回来,我都要服侍你睡觉后才敢去洗漱休息!男人一听忍不住了说到:那是因为你不敢素颜面对我!

女朋友年龄比我大,家庭条件又没我家好,所以家人死活不同意。过年的饭局上,亲戚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劝我分,我淡淡地说:“遇到她之前我一直喜欢男人。”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之后,爸妈教育我好久,让我俩赶紧结婚!

小表妹依依在大学念书,由于离我家近就住我家。今天早上她傻呆呆的在沙发纳闷,见我起床了拉我坐下说:姐姐,你和姐夫为什么还不离婚啊?”我吃惊的反问:“怎么啦?”依依拉着我的手眼泪汪汪的说:“别装了,姐夫天天晚上打你,我听着都心疼,你为什么还要强颜欢笑呢?

大堂姐和我一起参加婚礼,桌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忽然发问:阿姨你结婚了吗?大堂姐一怔,下意识回答:还没有。小男孩继续追问:阿姨你今年几岁了?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结婚?大堂姐笑眯眯得蹲下身,亲切的回答道:因为我怕生出像你那么丑的小孩呀。小男孩听了,哇的一声就哭了!

PID: 1861@2021-02-23 01:12:38 ~

打破固化提升思考能力

社群里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一套深度思考能力,针对于这个问题,我往往给予的答案便是:

放下刷手机信息流的时间,买一本与工作,生活相关,需要“动脑”的书籍,每天用心坚持半个小时把它读下去,等你完成连续7日的阅读,再来找我要答案。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么做很容易,不就是“读书”吗?我每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0本,100本,轻松轻松就可以读完,但是结果呢?我好像也没有得到“深度思考”的能力。

大脑习惯用“数字化思维”的方法来逼迫自己“质”发生变化,其实这是一种“战略懒惰”

这样的比喻就好比瘦身同样的道理,你受不了自己的体重,于是就给自己把“目标”量化,然后通过数字的形式驱动自己,结果自己就忘记了本质。

读书的本质是做什么?

吸收别人的思维来迭代自我的认知。

健身的本质是什么?瘦身达到长期一致的效果。

而这一切才是行动背后的结果。

数字代表的量,想起到质的变化应该找到目标背后的隐含诉求,它就像刻意练习一样,“练习不重要”,“刻意才重要”。

你想把大米堆在一个空间中“堆成一堆”,“丢米”的姿势决定了结果,如果左丢一粒,右丢一粒,最后怎么练习也是一盘散沙。

所以怎么才算深度思考呢?

在我看来,它应该是一套“有效思考+正向反馈的系统”,就像知识体系一样,通过各种有效认知的摄入打通大脑底层,形成多元化思维,最后拥有解决问题本质的能力。

01、脑(CPU)的反馈原理

打开知乎搜索“大脑的本质是什么”?

你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譬如:信息的处理机器,计算机的CPU,从深层意义来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工作”,也不是“赚钱”,而是在训练大脑的系统。

准确的来说,你给它什么,它就接受什么,你每天刷各种视频信息流,喂它懒惰无趣的事情,它就越不想思考。

你每天给它复杂的东西,需要各种推敲反复琢磨的内容,它就会试着调整处理速度,尝试改变,直到它能满足你的各种所需。

它不仅能处理外界信息,同时也能处理属于自己本身不依赖外界产生的信息,实质“它是在进化的压力下”,不断演变信息的处理,与我们的身体和其他部分密切配合,让自己可以适应新环境,产生合适的行为。

所以终其一生,大脑都在做一件事,通过不同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输入,经过CPU的处理和解读,并转化成为行为的输出。

因此对多数人来说大脑处理信息是没有上限的,但它也像一个仓库,里面装了许许多多东西,如果不定时清理,它就会杂乱无章。

我们每天摄入的工作任务,所听课程,所看视频,你要给它做不定期的减法。

因为“想要改变大脑的内在思考结构”,最好的形式便是让“它”从旧的情景中走出,不断适应新的情景,而这一切的过程是什么呢?叫做“脑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如何变强的?

可能有人认为,我们首先要有目标,有使命,有所追求。

然后要经历挫折,失败,成长,不断的突破,尽力尽可能的做多事情,才能真正的变的更强。这样说对吗?对。

但是如果从更底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变强大”的核心在于“自己的心智”与“现实”的磨合,改变了固有的系统结构。

人们虚拟的内心不断的探索,追求,对社会,世界进行认知——从而吸收——接受反馈——内心演变——适应环境,这一切的过程就是“强大”的过程。

我们来思考下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人们每天的社交,聊天,刷手机的信息流,媒介新闻的有效反馈,这些都是外部环境给大脑提供各种“有效的触点”。

然后支撑大脑CPU去思考,为它提供动力源,支撑它去理解,探索外部的社会。

过程中又通过各种的触点评判,类比,形成自我“认知”,最后形成反馈机制,进而改善认知的结构,产生迭代的行为。

那么,我们是如何适应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问题改变认知的呢?答案依然是“反馈机制”。

2012年毕业于美国中图大学的“罗伯特”发表了关于齿轮效应的演说,一个齿轮的转动就会带动下一个齿轮必须转动,下一个就会带动下一个,但是当一个不动,所有的传动链也就都停止了。

这种转动,就是“外部问题”推动大脑运转的过程,就像你每天开车一样,轻点油门,30迈,在加速,40迈,50迈,60迈......

当你用力推动它的时候,它的转速就会越来越快,但无论你怎么推,最终只能提高的是它的转速,“系统”却改变不了。

而大脑不同的是,“它具有迭代”性,它的迭代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一切正常运作,无论外界带来什么样的压力,CPU都可以带来消解。

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你发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实际并不切合,于是每天就会各种不确定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小都是不同的”。

这就导致了“外界给予大脑”施加的压力也是不一样的,好比让你做一个PPT与做一份项目报告对于“脑力”的使用程度完全不同一样。

大脑的CPU是存在记忆行为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有“残余能量留在脑中”,我们晚上做梦的行为,就是因为“残余能量的反馈作用”。

白天压力大,你晚上睡着以后,身体内部由于白天脑力或者体力劳动不均衡带来的“残余能量”,在体液的波动下会反馈到大脑的记忆中。

这些残余便会带来一些神经细胞的运动,运动沿着某个运动模式进行,或者说会沿着某个区域的深度广度传递着,因此我们的睡梦中就会有“某个事物的出现”。

由于脑中的残余能量不是持续均衡的,带来脑神经的运动模式也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由于白天劳累,晚上做梦的时候,“梦总是不停的切换”,比如一会下雨了,一会掉入谷底了,一会当上白富美了等等。

之所以有的人白天很累,核心在于“脑中残余能量不能有效的清除”。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神经科学家之一“卡尔·弗里斯顿”把这一原理称之为“自由能最小原理”。

什么是“自由能”最小化,当一体系处于平衡态时,体系的自由能最小,据此可以确定体系中稳定的各相组成及相对量。 

那么大脑通常是如何处理“自由能残余能量”呢?

答案就是“选择本能”反应,你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哎呀,简单处理,就这么弄就完事儿了,这就是本能。

大脑的简单处理本质是基于残余能量筛选信息,构建一套简单,能够协同,说的过去的认知水平线,用这个水平线来适合“通用场景”。

因为大脑不求把这些“自由能”给消灭掉,只希望减少“残余”,使它最小化,这个原理其实是“脑”对信息的过度简化。

举例:

领导让你去听一堂维度非常高的认知课,然后回来和大家分享,必须要写笔记,你为了完成这个工作,又不想太费脑子的理解,于是就会选择折中方式。

基于脑中已有记忆做一次总结,然后分享给大家听,以表任务完成。

如果你长期基于这种模型,自己会发现“我们会停留在固有的认知小黑屋中”,形成一道高壁垒的墙,不想去拓展它的“宽面”。

现实中,许多人都是这样,比如:别人说什么,我无所谓,要么是你说什么,我就怎么做。

在比如:我不管你说什么,反正我是听不进去,我以为的就是对的,并且我还要说服你。

这一切的原理就是“残余能量”处理方式带来的固有认知,用自己的目光去给“人”“事物”加上一层有色眼镜,形成保护。

就像你看了很多文章,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觉得别人说的什么都不如自己,写的也差劲,无序,不准确经不起推敲等,而这便是大脑的工作原理。

简单来说,以自我为中心,选择我喜欢的,建立高壁垒,保持自我安全感,偷懒不用多思考,如果外界带来冲突,我优先选择“拒绝”,因为在颠覆我的认知。

02、重新设计操作系统

你还记得那个PDCA四阶段的循环模型吗?策划(Planning)、实施(Do)、检查(Cheek)、处置或改进(Action)。

脑也是一样,怎么让它深度思考呢?回到我开始阐述的为什么要训练它去读需要“动脑”的书籍,并且每天用心坚持半个小时。

  • 第一步:训练它接受困难的事情

因为你需要做的是先“训练它(CPU)”,即PDCA的第一步,重新设计这个系统。

当你让它实施(DO)的时候,读那些复杂结构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就是在疯狂的摄入,思考就像齿轮一样,极速的发生了变化,若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再给它来个油门,它的转速就会不断的上升。

下次你若想时速提到120时迈时,你会发现很容易,因为它已经被你有意识的“刻意”训练的一次,甚至于多次,它会自动化进入那个状态,提高实效,处理繁杂琐碎的事情。

很多人为什么看长篇文章看不下去,因为你已经长期有意的训练了“它(CPU)”。

告诉了“它”短文好看,极速预览,长文难读,需要时间,自动过滤,这就是刻意的力量。

  • 第二步:设计“思考模式”

深度是建立在思考之上,怎么算是“思考”,答案依然是反馈机制,我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行念性思考

通俗理解,我们平时的念头型思考,比较浅薄,随机的想法,不加依据的分析,这是大脑的节能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正在工作的时候听同事说了句“本周六日要团建”,于是过了10分钟,B同事突然约你说这周有空没,一起聚餐,你直接告诉他,这周要“团建”可能去不成。

事实上,“团建”本身这件事情并没有验证,没有依据,随机带来的信息没有被过滤,而这就属于“行念性思考”,拥有随机不确定性。

第二种:认知型思考

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视野进行思考,我们一般认为是“大脑”的主动思考,其实不过是过往信息累积加上逻辑的结果。

就像很多人说的“你看到的世界无非是你自己的认知的外在投射而已”,就是这个意思。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远远大于“它的认知”,所以没有畏惧。

那么怎么训练“它(CPU)”的认知呢?

其实也是一套正循环系统,我把它总结为三个关键点,建立坐标,“故意”练习,建立知识体系。

认知坐标的核心在于:

“它(CPU)”看一件事情要刻意的找到参考依据,比如事情本身属于“表象”还是“真相”,事情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事情的背后是否隐藏了“某个真实逻辑”,事情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这样“它”才能被你训练,长期故意的练习这些行为方式,脑中便会多很多“事实相关的内容”,拥有看本质的能力,你再建立知识体系,底层认知便不会偏差。

第三种:“观照型”思考

简单来说,走出去,拥抱世界,以自然规律,人性,人道为核心,审视自己的底层理念(过往信息累积所得),使命,停止局限式的用脑方式,形成“无我状态”。

有句话叫做:“拆掉你思维的墙”,即外界所说的一切我都会采纳,我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所以的信息在我这里不分好坏,只有“是否有用,能否迭代认知,摘掉它的遮蔽性”。

  • 第三步:改善处理“自由能”的处理方式

有意训练“动脑”的运作方式后,给它摄入新的认知思考方式,那么下一步便是建立新的“自由能最小原理”处理方式。

上述有说:本能反应对于“自由能”形成的认知模型处理方式是“构建通用场景”形成“差不多就得了”,“故意简化”的固有化思维认知。

新的系统要求的是“可塑”与“弹性”,讲究开放化,全局观,这样遇到外部任何问题冲击的时候,能够灵活多变,来最大化的消除所有障碍,具备更强的冲击力。

也就是说遇到的问题,系统能更加稳固的处理,简单来说,不管外界怎么刺激,“它(CPU)的反脆弱性”极强。

那么原本对于“自由能”的处理方式就要改变,从本能反应到“有意”练习,用现实中的话说叫:“我原本是差不多的处理方式”,现在我要把它做全,做的更好。

智远有一个好的方式分享给你:

我一般外出上课学习记录课程内容时,一般不会直接理解老师的意图做记录,因为会出现认知变差,内容丢失。

所以我改善的方式为“训练大脑,跟随老师步骤,把所以能记录的知识全写下来”。

这样课程结束,大脑再消化“内容”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差不多”就得了的情况,这是一种“有意训练”脑思维的循环方式,也能最小化“自由能”。

那么怎么设计新的“脑”思考系统,让它变得更强大呢?让它从“固有化系统”,变成“开放性持续迭代脑系统”呢?

  • 综合上述,有四个步骤总结:

1.“有意”练习它,让它多接触一些新的有难度的,在自己预期以外没有做过的“事情”,进行挑战。

2.在难度的事情后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认知坐标,吸收的事物提炼的经验,才会“知行合一”,好比读书一样,而不是一味的图“量”,要找本质。

3.从新事物带来的认知中,提炼出对“脑”迭代更用的认知,来改进(Action)系统的新演化。

4.用改进(Action)后的系统,思考方式,去接触外界,接触更多的问题,挑战,用新替代旧,依次循环。

简单赘述,这样的方式像不像一套PDCA形成的一种循环呢?

先刻意的练习“脑”,让它接触困难的事物,其次建立对事物的新认知坐标,再者改善“对于自由能”的处理方式,从形成固化到开放式。

然后用迭代的习惯,方式刺激上述过程,最后达到“新旧转化”的效果,而这一切的步骤,也叫做“反馈机制”。

03、建立主观意识

以上的这套系统,便是你给“脑”配置了新的CPU,也就有了新的思考与认知事物的方式,它就像自己使用的电脑一样,进行了“重新装载”。

如果在给它配上一个“目标”,“使命”,我们来联想下优化后它的运作模式是什么样子:

1)处理事情更加的越战越勇,不会再有遇到问题选择逃避的可能。

2)领导交给你的任务,你也不会再有“抱怨”的心理,因为你已经有“无我”的心态,万事的由来,在我这里,都能够有效的解决。

3)你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增加,从原本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知升级到了“知道自己知道”,并且可以做到的主动状态。

4)懂得筛选“信息”,拎出来一个问题会举一反三有效的提问,并且用新认知迭代自己的旧行为。

5)你也不会再因为“内心浮躁”而不愿意接受身边的一切,看不下去各种自己不适应的长文,书籍,而会静下心接纳所有。

要知道,建立一套上述再成长,有效思考的底层系统,除了上述中系统的更新,我知道自己知道了以外,你也要用眼高手低法建立自己的“主观意识”,落实到具体怎么做。

什么是眼高手低的方式呢?

简单来说,一套行之有效的落地方法论。

普通人做事一般都会以KPI的形式量化,比如我要提升认知,就得每年报1-2个学习班。

我要学习,就得读书,今年目标50本,我要练习写深度文章,就得5000字起,最后你因为过于注重数字,而忘记了“想做的核心”。

那么利用眼高手低建立主观意识,锻炼你的“新系统”会怎么做呢?

1.设定框架

你要从整体去理解我上述所表达,理解我的表述的系统,它的核心是什么,为了解决哪块的问题,自己用的优缺点在哪里?从哪里下手等。

先提炼我的表述,在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比问题设计框架,最后设定它的核心结构。

2.建立系统

系统就是一个MVP,它就像一个公司的简化版,发现了需求,先解决了,然后跑通,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强化改进,要知道系统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优化出来的。

比如你可以先做我上述“系统的”一个节点,用这个节点去解决“工作中”的疑问,然后用新的解决方式来替代旧的方式,这就构成了一个MVP。

举例:“脑”给你的反应,你原来看不了长文,厚厚的书籍,现在你就用“新系统认知“克制自己”强迫的摄入。

然后进行有效的提问,刻意训练,以后在日复一日中,你就会很有意识的把这一切当成一种习惯。

3.迭代升级

当你持续掌握了上述模型,自己就不需要主动的训练了,用这一切去“对冲”大脑天生的懒惰部分,消除自己与生俱来的“自我设限”,“框架效应”。

那么建立“新的底层CPU”,思考方式,是不是一定的模仿就可以了,答案并不是的。

它就像你看到一篇干货文章告诉你怎么做一样,你不要直接照搬,你要学着理解“它的核心原理,意思”,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一小部分,进行实践。

让“新系统”慢慢消化“刺激”带来的结果,等自己跑通熟练了,再引入其他版块,持续进行。

04、有意训练“你的处理器”

我有一个多年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都会思考“流程化”,比如写作,工作,沟通,处理棘手问题等等。

因为流程可以提升我的一切效率,可以给我打造“迁移的能力”,做深度思考的“底层结构”也是一样,有了流程,以后面临相同的问题,我都可以直接调用,快速的解决它。

那么从自身锻炼“有效思考”本质什么?

答案还是:“反馈的系统”。

我们所接受的外界信息到消化信息,至升级认知,一切都在进行有效的自我反馈。

如开场所问,人是怎么变强大的?

很重要的一个核心就是“把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解决,提炼方法论,提高认知维度,然后内化在大脑中,所以我们遇到的问题,本质都是在为下一个问题所助力。

这才是我们与“现实社会”交互的本质,也是人变强的基础,而这一切就是有意训练,建立流程化才能深度改善大脑的运作方式。

过程当中,你可能还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

很多人十年如一日,工资几年也不见上涨,本质的罪魁祸首就是“思维定势”,你在固有的一个思维框架中一直走不出来。

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先思考这事办不成”,而不是“这事情怎么有效的解决”。

像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习惯性的按照成功的方法去做事,比如你总是在处理问题时带着有啥眼光因人而论等等。

这一切都是“它(CPU)”为了处理问题的时候简化的路径,而最终造成的核心问题便是“自己像是在一个被关在黑屋子的囚笼中”无法解题。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呢?

重建系统,打开心扉,接受各种信息,带有批判眼光,找到事物坐标,让“信息”在脑中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思维框架,不断迭代,这也是成长型思维与固定性思维的核心差异。

用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

人失去追求动力的第一大核心便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比如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天天重复一样的日子,我有一个习惯,“设定奖赏回报”。

例如:

如果我减肥10斤,我就奖励自己一件衣服。

如果自己读完一本书,并且有效的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就奖励自己再读一本。

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奖励回报”,一种是“牵引式的”成长,两者都是正向的反馈机制。

如果成了,那就是努力的结果,如果事情没成也不要计较得失,就当收获了“新认知”涨姿势的经验。

但最核心都不是这些,而是要关注“内心”反馈给自己“它(CPU)”的感受是什么样。

学会抽离自己看自己,比如这个过程,“脑”给予的反应是贪婪,克制,放弃还是愉快。

每个人看自己都应该“把情绪化抽出来”,找到目标,完成目标,如果失败,优化路径算法,一旦确认正确的算法模型,迅速高效验证。

写在最后:

什么是有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深度思考?“有效思考+建立一套正向反馈的系统”,万物一切皆为空,比起好像我们什么都知道,我更期许我们像一张白纸一样一无所知的接纳一切。

PID: 1860@2021-02-23 00:36:44 ~

饭时不可说话。闷头吃!别说话!这就叫“食要静!”

不可走着路吃饭。在家里,规矩吃!这就叫 “食要席!”

吃饭不可换座位。固定座,安静吃!这就叫 “食要安!”

吃饭不可敲饭碗。盛好饭,再拿筷!这就叫 “食要文!”

饭碗不可插筷子。吃时箸,停时放!这就叫 “食要矩!”

饭碗要吃干吃净。吃完饭,不留粒!这就叫 “食要净!”

吃饭不可吧唧嘴。闭住嘴,不出声!这就叫 “食要相!”

饭菜不可乱扒拉。吃近前,不挑食!这就叫 “食要礼!”

“筷子不许立插在米饭中”、 “盛饭不能只盛一勺”、 “筷子和勺子不能同时拿在手上”。。。 

PID: 1859@2021-02-23 00:09:46 ~

老汉推车

男人喜欢老汉推车,是因为爱爱时候可以一边抽插一边欣赏整个过程,一进一出看着就刺激,而且顶着大白臀很有触觉视觉冲击,啪啪的水声更增添了几分情趣。如果女方再低一点头贴着床,这样更容易深入,女方也更显得妩媚。
    偶尔想尝试看那种超高难度,而且总会舒适到人们意犹未尽的爱爱体位,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吗?如果妳的筋骨够柔软,,不妨来试试看“老汉推车进阶版”,这个体位绝对可以使巨龙深入直达蜜穴尽头,让妳蜜汁狂喷就像打开水龙头!

老汉推车基本款

    想要尝试老汉推车,两人都先站在地上,然后妳弯腰向前倾直到双手扶着地板,并试图把屁股翘高,如果需要一点支撑,可以双手前倾扶着床或者椅子,而对方就抓着妳的脚踩,巨龙深入前后碰撞。

老汉推车2.0姿势小教学

    习惯基本姿势后,想要再刺激一点,就可以来试试看进阶版啰!维持跟老汉推车一样的姿势,但是一只脚向后抬起起,可以靠着对方的肩膀,也可以让他一手抓住脚趾,变成一种爱爱独轮车的概念!

老汉推车2.0爱爱小技巧

    老汉推车本就是比较累人的爱爱姿势,而进阶版更是需要一定的柔软度还有臂力才能好好享受,所以一刚开始可能无法好好享受巨龙的抽插,或者要先感受一下彼此的身体状态,以免受伤喔!

    如果妳身体没那么柔软却很想要尝试这种夸张的爱爱体位,可以在腰或身下垫下几颗枕头,也可以弯腰向前,将腰放在沙发的扶手上,这样可以减少自己出力,却也还是能好好享受推车快感唷!

高潮的秘密

    喜欢背后式的人大多都会爱上老汉推车进阶版,一只脚在空中,一只脚在地面上,完全就是飘在空中的剪刀脚来着!这样的爱爱角度一定是妳过去没有尝试过的,大力撞击下也让妳更容易高潮。

手酸脚酸后…

    对新手,平常没在健身的人来说,这个体位应该会很快就让妳累倒,当妳开始觉得没那么舒服,体力不支时,请一定要告诉对方,同时也可以换个背后狗趴式,并垫个枕头让自己舒服一点喔!

2.0再进阶!

    想更激烈一点,不妨碍将被抬起的那只脚勾住他的腰,让他扶着妳大腿或对准保持平衡,并且用巨龙抽插的相反方向迎合他。巨龙往后时,妳向前,当他深入时,妳就往后,让他用力顶到蜜穴最尽头!

    如果觉得撑着就已经很累了,也可以就让他抓住妳的脚踩前后移动,让他控制抽插的深浅度还有频率,一样可以让妳享受双腿超抖,巨龙超深的销魂高潮!

PID: 1858@2021-02-22 23:25:07 ~

我还是愤怒青年

广西女教师“越级”报警救女学生,现状曝光:丢了工作改卖螺蛳粉
报警”救”了孩子的何思云,却因为“越级”报警,开始遭受无形的压力。何思云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算下来,她已经离开家乡快四年。去年,父母也从老家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来了南宁,一家人算是整个搬离老家了。
27岁以前,何思云除了在桂林上大学的几年,都生活在老家。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平南县思旺镇中心小学任数学老师。这是一份安稳的职业,她本打算在老家做老师,一辈子就这样简单平稳地过下去了。
但2017年5月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据《中国妇女报》,2017年5月25日下午,何思云在学校无意间听到有多名女学生在校外托管机构被一名谭姓男教师猥亵,她强烈建议校领导立刻报警,没有得到回应,她向时任县教育局局长反应,但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得到回应。彼时,她已经在20分钟前自行报了警。
女童被猥亵事件后续得到了处理,谭某于当年9月以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该校校长也被免去职务,县教育局局长亦被诫勉谈话。
报警”救”了孩子的何思云,却因为“越级”报警,开始遭受无形的压力。事发不久,县教育局在核查教师资格证时,称何思云的证件为假证。而何是特岗教师,工作即将满三年,按规定,应该于2017年9月转正。忽如其来的证件问题,让她不能继续任职。当年9月,何思云离开家乡,前往南宁打工。
何思云的遭遇在彼时引起了巨大关注。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何思云是因报警而遭受了打击报复。《检察日报》曾刊文称:“关于何思云不能如期转岗和其举报一事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双方显然对此各执一词……但何思云的遭遇赢得如此之多的关注和同情,再次凸显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法律对举报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仍不到位。”
如今,事情过去近4年,何思云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因为2020年12月底她发的一条微博。内容是她开了网店卖螺蛳粉。这条微博迄今为止已被转发了8200余条。
全现在联系到了何思云。第一次电话接通时,她声音沙哑,说自己已在柳州的螺蛳粉加工厂蹲守了两天。因为她卖螺蛳粉的消息突然在微博上传开,热心网友的订单陡然增加了3000多份,让她措手不及,眼看春节临近,只好加班加点,催促、监督生产。
她说,自己30岁了,已向现实低了头,更多是忙于生活。她也有着自己的年龄焦虑。如今,除了开网店,她还在写文章做着自己的公众表达。这个从未想到自己的生命规迹会因一次报警行为而改变的年轻人,正从自己的小世界抬起头来,望向更广阔的社会。

PID: 1857@2021-02-22 23:11:01 ~

哈哈,你为什么需要多个有账号

PID: 1856@2021-02-22 22:55:21 ~

女文青进藏不完全手册

首先得科普一下知识,藏族分三大部,如果你选择走青藏线,那肯定会遇到热情好客的安多部,他们善良勤劳,JB也大,从小吃优质牛羊肉使得他们耐力有保证,民风比较淳朴,打完炮还可能给你献个哈达,缺点就是比较保守,变换姿势不多,无法与时代同步。安多地区大文豪比较多,当你傍晚时分走在青海湖边,遥想起古代吐蕃与大唐在此交战百年,仓央嘉措在此圆寂,会有一种极度悲凉的感觉,忍不住吟诗两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当你沉浸在这样的悲凉时,会有淳朴的安多小孩跑到身边来,用纯洁的眼神看着你,然后从藏袍里默默的抽出一把藏刀跟你说:“阿洛!你把我们家的草场站哈了,给钱”。虽然比较扫兴,但给完钱后,你又能继续沉浸于此,望着金银滩热泪盈眶。


至于那些走川藏线的孩子们,你们很可能遇到康巴人,野史上康巴人属于雅利安人,Hitler还派调查团进藏收集证据,据说有许多外国女人来康区配种,战斗力强,江孜康巴军用冷兵器差点把东印度公司副总干翻,虽然身体比安多人还强壮,JB也很大,但是最好不要跟他们上床,他们有可能把你和你男友都操了然后拿你们的长焦镜头镂空做成奶茶杯,以前巴塘理塘贡觉的康巴人打劫成瘾,康巴老头们濒死之前拿着刀还在喊:“扶我起来试试!”,当年解放西藏的时候,康巴军在藏区各地袭击解放军,战斗力丝毫不比解放军差,比藏军正规部队强了一个次元,昌都最好玩,有藏区大荷兰的美誉,这里有康巴人的奇行种昌都人,因为这里康巴商人极多,既奸诈又凶悍,你们可以感受一下。


新藏线我没走过,想起撸主我当年调戏一个维吾尔姑娘,她却用类似打伞的姿势向我弯起半个手臂,正当不解的时候,她大声跟我说:“这是我们男孩子的长度,没这么长JB就少跟我扯淡! ”此时撸主羞愧万分,想起古代我大吐蕃操翻整个西域,今天却被一回鹘女人这般凌(和谐)辱,瞬间想要剖腹自尽,以谢藏王。文青们可以感受一下,不过据说有人走新藏线,用一斤切糕一直走到了拉萨,是否属实我就不知道了。


最后的最后,到了圣城拉萨,就是卫藏娘炮们的地盘,这里经常上演矛与盾的对决,绝对会操翻你的康巴人和绝对不会被操翻的卫藏人在进行永无休止的争斗,女文青们可以跟他们做闺蜜,提到卫藏人,他们JB小,花样繁多,多数战五渣,历史上经常内讧,会跟你在酒吧大谈西藏沦陷的历史,一副悲愤亡国奴的样子,当年58叛乱,十万卫藏军在拉萨被解放军几个团轻松团灭,康巴人震惊之余慌忙组织部队掩护,才把卫藏残军护到了印度,从此卫藏人拥有了战斗的意大利人之称,以示他们的勇猛。


此外你们可能还会遇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藏族人的嘉绒人和白马人,爬山搬砖爱自残的民工之王夏尔巴人,认为男人就应该默默的奉献的备胎军团戈巴人。这些人的粗硬度我就不知道了,总之.......你们进藏的时候可以感受一下!
作者简介:扬卡洛夫,藏族人,自称“自黑民族学者” 

PID: 1854@2021-02-22 21:50:45 ~

NASA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

PID: 1852@2021-02-22 21:28:31 ~

美国的几种城市治理模式


第一种,市议会-市政经理制

这是美国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城市管理模式,实际是将城市政府看作一个公司机构,在行政理念、行政组织等方面进行企业化运作。

国际城市/县管理联合会(ICMA)2011年年鉴表明,美国中小城市中有40.1%采用这种模式,也被称作“弱市长制”。

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将行政管理权相对过渡给受过专门训练、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使城市管理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样,这也对市政经理人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城市经理职位空缺,市议会经常通过专门的猎头公司来寻找合适人选,一方面去其他市挖优秀的城市经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从目前市政各部门的优秀管理人员中产生。

市政经理一般任职3~6年,他负责很多人事安排,解雇一名雇员也需他批准。尽管他有这个权力,但在做决定前,一个谨慎的市政经理会非正式地征求市长和主要市议员和城市律师的意见,或者至少他在解雇此职员前,要知会市议会。还一定要避免被指责搞裙带主义。城市经理还要与城市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如城市法官、学校校长等。还要做好与地区和州政府的联系人。

市政经理的薪水与城市规模的大小相关。小城镇市政经理年薪4万美元,大城市年薪20万美元也打不住。但也有一些小镇虽然不大,但因为位置环境等原因,房价超高,房产税也高,市政经理的收入就高一些。当然,市政经理一般还享受车补、房补等福利。

注:Tim Boyd说他自己是被“解雇”【fired】的,说明 Colorado市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运作的。Tim Boyd前市长只不过是个替市里干活的打工仔而已。

第二种模式,市长制和市政府制

美国叫市长-市议会制,也就是“强市长制”,这一种模式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模式,这种体制下市长权力很大。有34%的美国城市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城市,比如纽约、休斯敦、明尼阿波利斯等美国城市。这种体制下,市长是政治要角,是城市的行政首脑,市各部门直接向市长负责。市议会是城市的立法机关,当地法律明确市长与市议会的权责。市长是全职工作,拿工资,具有很大的行政和预算权力市长与议会的关系有点像联邦政府中总统与国会的关系。   

注:一般来说,市长的工资没有上面第一种模式里的市政经理多,所以市长有第二职业并不稀奇。美国法律没有不允许,但要注意避免“利益冲突”,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第三种模式 城市委员会制

这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管理模式,只有不到1%的美国城市采用这种模式,大多是人口10万以下的小城市。这种体制下,选民选举委员成立小型的管理委员会,每个委员负责一专门的市政领域,比如救火、警察、公共工程、卫生和财政等。其中一名委员被指定为主席,负责主持委员会工作。

此外,美国还有两种城市管理模式,都是适用于微型城市或小镇。

一个是镇会议制,所有镇居民每年至少集会一次,通过城市的法律和政策。在此次会议上,还要选出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负责城市的日常运行,执行这些法律和政策。这种模式应该说是最纯粹民主的,因为所有合法选民都可以在当地政策制定中发声。目前还有5%的美国小城市采用这种模式,典型有马萨诸塞州的马布尔。  

另外一个是镇代表会议制。与镇会议制类似,不同的是居民选举大量代表参会。每次会议都要先发通知,说明时间、地点和讨论话题。选出的行政委员负责实施这些政策。目前采用这一模式的美国小城也不到1%,比如缅因州的BOWDOIN、马萨诸塞州的莱克星顿等。

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和政治变革的发展,近些年来,上述5种城市管理体制不再像以前那样特点鲜明,不少城市已经采用混合模式,其中“市长-市议会”和“市议会-市政经理”模式混合现象明显。因为选民对城市行政管理走专业化路线深表赞同。  

PID: 1850@2021-02-21 23:0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