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的时候,习惯性地打开听歌软件,在评论区一条又一条地翻看大家的故事。
那些故事,如此熟悉,像极了自己的过往,于是每一条都忍不住落泪,每一条都悄悄地点赞。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故事,一位姑娘写的:
去年冬天,你的婚礼上,我遇见很多熟人。
她们和你拥抱,祝你一切都好,临别时免不了和我也寒暄几句,于是我笑得像是上了发条。
这场面让人有些难过,我险些滚出几滴泪来。
不过,我再也不会当着你哭,再也不会和你闹脾气了。
抱着你给我的捧花,我想着:这是分别的场景吧,至于道别,没有人提起道别。
但我们都知道,不会再见了。
人生最大的伤悲莫过于,你的婚礼,我来了,但新娘不是我!
成年人的默契就是,我们都不擅长说再见,但是我说了要走,你没有挽留,那这一面,就是最后一面。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说长大之后要嫁给这个人,有钱之后要娶那个姑娘。
但是没能等到那一天,我们就和喜欢的人走散了。
以后想起ta,只能转换为听歌、做梦和走夜路。
说遗憾吧,是有一点,毕竟相爱是真的,想过一辈子也是真的。
说释怀吧,也该释怀了,毕竟爱不一定要拥有,能看到对方过得好,也是一种满足。
有人问,这个世上有平行时空吗?
如果有的话,无法相守的爱人,是否在那里幸福生活。
如果有的话,遗憾错过的恋人,是否在那里再次相逢。
长大以后,我们都习惯了把心事藏在心里。
不说起,不代表已忘记;不见面,不代表不重要。
我始终觉得,永远不是相爱的唯一意义,陪伴也是一种珍贵。
就像天上的月亮、窗外的烟花和醉酒的晚霞,虽然从未真正拥有过,但起码在人生的某一刻,它们曾点亮过你的生命。
关于那些人,那些故事,就当作一种美好的纪念,静静地放在心里就好。从此,只字不提。
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结局。
2021314
屁股大过肩,赛过活神仙
上门媳妇软趴趴,上门女婿杀全家。
低情商:近8成基民被长期套牢过。
高情商:近8成基民具备长期投资经验。

青城泪
烟霞怀旧侣,风月恋故人。
细霏隐青山,相思满人间。

文化是一个民族,是一个人身上本有气质。有文化的都很雷同,而没文化的各式各样。
一个会议上,领导张嘴闭嘴都是“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在座各位,莘莘学子”,这就叫没文化。一个小科长,一开口就学人说“国家趋势”、“未来战略”、“世界格局”,这也叫没文化。
大学生跟三岁小孩讲话,不蹲下就是没文化。一个人,读了高中,又读了大学生,还上了研究生,转眼就跑到网上当键盘侠,裹挟正义,这也叫没文化。一群小粉红,在网上玩举报,把人逼到退博,那就是又卑鄙、又没文化。
博士晚上开车瞎几把打远光灯也是没文化。一个大学教授花钱发论文、评职称,这也是没文化。一个大学名师,让女学生“来家坐坐,你太漂亮了,我一时没忍住。”这就是既淫荡、又违法、还没文化。
一个大佬,在慈善晚会上捐点小钱,还真把自己当慈善家,当慈善大使,这也叫没文化。一个互联网大佬,站在台上,动不动就是我们年轻一代人,谁跟你是一代人,你这是又欺负人、又没文化。一个企业家,花钱嫖宿幼女,还花钱找律师减刑,这叫从娘胎里,就压根特么的没文化。
台湾作家吴念真,讲他的文化启蒙老师,不是什么大学者、大教授,而是村里一个很普通的写信先生。
这个先生会帮全村写信,经常很多妇人都在村口拿着信纸等他。他总是很好地坐下来,很注意形象,穿着干净,毛巾雪白,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钢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
那些村里的妇人,说话都很粗鲁。有个村妇就说,“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
先生听完,斟酌片刻动笔,写完念给人家听:
吾儿,是父母无能,才让你这么年轻就去异乡求生,让你受苦受难,但是最近家里有一点困难,小弟小妹要注册,你如果有钱多少寄一点回来。你在异乡身体保重。
念完,先生问妇人,“这样写对吗?”刚才嘴里还不停说死的妇人,听完很感动,不停说对对对,谢谢,拿着信纸满意而归。这个先生永远就这样,会把村里每个人要写的信,意思说清楚,但措辞很温暖。
有一天,先生把全村所有的小孩都叫去,让他们写信。几天后,先生告诉吴念真“之前写信是考试,发现你最会写。”先生把吴念真叫到一棵树下,坐下说:
有一天我会老,会死掉,就没有人帮邻居写信了,你要接替伯伯帮大家写信。
那时候吴念真才八九岁,成了先生的传人,开始给村里人写信。先生教导他,如果有人公开找你写信,代表内容可以公开。如果是让你去家里,给你几个李子、桃子,意思是要写的就是秘密,内容你不能跟别人讲,这是基本的道德。
后来这位先生去世,吴念真长大,历经世事,感慨说:
那时候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了知道,我们常说文化,那才是文化。那个先生不但知道如何奉献,如何守道,还知道传承。除了他之外,我所受的教育,包括老师、教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样的道理。
我想吴念真故事里那个写信的先生,我们很多人在生活里都碰到过。
他们其实很普通,也未必有多高的学问、多少的知识,但他们懂得如何将身边的粗鲁教化成温情,为后代的懵懂启蒙睿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文化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化在生活里一点一滴的贤良,以及一代一代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