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贴: 免费、免注册、免审查匿名海报板,过期彻底删除,最高64K字节(约1.6万汉字)。图片请用 路过图床, Youimg 等图床
Page up Page up 发布新内容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姿势不错

PID: 2059@2021-03-18 23:19:49 ~

酒场潜规则

(1)不敬领导酒的人,一般是领导的心腹。
(2)一个劲敬你酒的人,以后可能会出卖你。
(3)话很多的人,往往没什么实力;话很少的如果不是地位低,就是很有实力。
(4)既不夹菜也很少举杯,中途又借故离场的人,根本就没看上在座的各位。
(5)饭局上从头吃到尾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威胁。

PID: 2058@2021-03-18 22:49:50 ~

正确的大三观是:世界观上,站在天理一边;价值观上,站在良知一边;人生观上,站在自我价值实现一边。正确的小三观是:金钱观上,站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边;爱情观上,站在尊重对方生命意愿一边;社会观上,站在多元包容,不丢失自我一边。

PID: 2057@2021-03-18 22:48:57 ~

谢谢

PID: 2056@2021-03-18 22:46:18 ~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You could choose to shed tears for I have gone,or You could choose to smile for me cause I had lived. ——

也许,此刻身处抑郁中的你,正独自沿着一片石头台阶,独自穿越一片黑暗的墓地,恐惧的鬼魅如影随形。

但是,你还是鼓起勇气,一步步往上攀爬。

因为你知道,去穿越那场黑暗,跨过拦着铁丝网的门,那里有你心想去的方向。

PID: 2055@2021-03-18 19:47:25 ~

生还是不生?


 
不生孩子,老了一定会很惨?

最近,有知乎博主“爆”出李春平的晚年。

作为曾经的北京首富,李春平的人生堪称传奇,一生累计捐款超过6.3亿,被誉为“百年慈善第一人”。

然而,这个慈善界的“大咖”却在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之后,晚景戚戚。

围绕他的巨额财产,养老机构、家人和朋友轮番上演“离间大戏”。

有人找各种理由、花言巧语骗他签字,有人直接拽着他的手指在合同上摁手印,更有人伪造他的个人签名及印章牟取利益。

就连曾经雇佣的“贴身保姆”,也跟外人勾结,里应外合骗取他的钱财。

住在养老院的他,光天化日下被20多号人劫持,而这些人都是常年陪伴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被警方找到时,他只记得自己签了很多合同。

还有目击者看到,李春平在冬天被带去朝阳区房产大厅做挂失时,在寒风中嚎啕大哭。

这个曾经坐拥财富无数的“巨人”,如今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坐在轮椅上发呆。

博主把原因归结在他没有儿女上:总有人说攒够钱,即便没有儿女,老了也能过的好,不敢苟同。

评论中也有很多人跟帖:

引用
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女,又凭什么相信养老机构和护工,会按照他们的承诺照料你呢?
即使住养老院,有子女和没子女的比,说话都更有底气。
孩子就是待你垂垂老矣、失能之时,帮你维护个人尊严的那个人。



也有反对的:

引用
孩子不是养老工具,更不是一张银行储蓄卡,孩子因爱而生,应该在父母共同的期盼中诞生。



关于“生孩子”和“养老”,在我们内心深处,有太多难以分辨的羁绊、难以言说的纠结。

如果李春平这样的人,老了都如此凄凉。那没有社会地位、又没太多储蓄的普通人,老了又将面临什么?

有了孩子,真的就能“老有所依”吗?

 
养儿防老,真的靠谱吗?

我曾雇佣过一位小时工陈阿姨。

五十多岁,山东人,四个孩子,俩闺女、俩儿子。

她性格豪爽、手脚麻利,我很喜欢她,经常在工作之余,和她拉家常。

有次闲聊,我问她为什么要生两个儿子,她脱口而出:“闺女都是替别人家养的,养儿子老了才有指望啊。”我一听,头皮发麻。

像陈阿姨这样的父母,生儿子是一种典型的“投资心态”,为的就是老了以后有依靠。

然而,抱着这样心态生的娃非但有可能不防老,还会反过来被“啃老”。

电视剧《爱的厘米》中,关家唯一的儿子关震雷,从小就是关父的“掌中宝”,一犯了错就往姐姐关雨晴身上推。

长大后,好高骛远的他,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还搭进了关家老宅。

没钱结婚,就哄骗爸妈、威胁姐姐,为自己的婚姻“买单”。

之后,又以装修新房为由,把父母赶出了家门。

关父原本指着“养儿防老”,不料最后养出的却是一个超级巨婴。

养儿,真的不是养老的“保险箱”。

祖辈们生活圈子小,孩子都在身边,还可以互相照应。

年轻一代,大多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发展,自身生存压力就够大了。有些独生子女,一个人要赡养2位老人,如果结了婚有了小孩,自顾都不暇,远在千里之外的老人,能照顾的就更有限了。

实际上,养儿防老,背后的恐惧可能有两种:

1、对失控的无助:害怕迈入老年后,身体不好了,很多事情做不了,孤立无援。

2、害怕独孤:担心情感上被“抛弃”,孤苦无依。

这里存在一个刻板印象:

人上了年纪,一定是虚弱无助的。一定要依靠点什么,才能过的好。

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就能看到:有一些独居老人,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的。

 
不生孩子,女性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

恒大研究院《中国生育报告2020》显示:

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较2017年大幅下降200万,2019年降至1465万。

当前中国出生人口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

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的女性,都不想生娃了。

那老了怎么办?

组团养老。

纪录片《七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中,7位老太太,最小的71岁,最大的83岁,有的一直独身,有的结过婚又离婚了。

原本互不认识的她们,在同一栋公寓里买了房,成了邻居。平时彼此独立,但关键时,又会互相帮助。

看起来,自由又温馨。

不过,这样的生活也并不完美。她们也有自己的担忧:

引用
“哪一天身体不行了,得认知障碍了......到时候怎么办。”



不生孩子,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a. 社会的“不接纳”

“养儿防老”的思想依旧是主流,不生孩子的女性,注定会承受一些不理解。当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时,该如何自处?

b. 老年孤独

迈入老年后,若是情感和生活都陷入了“空巢”状态,孤独感也会随之变得特别黏稠。

c. 为亲密关系埋雷

单身时可以自己做决定,但婚后就会涉及夫妻两个人。

最佳生育期一过,一旦丈夫改了主意想要孩子,妻子的位置就很被动了。毕竟,男性到70岁还可以贡献精子,可女性就真的没办法了。

我认识一位林大姐,她是我住院时的病友,不到50岁,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结婚之初,老公和她决定终身丁克。但中途对方变卦了,找了个比她年轻得多的女人生了娃。

骨折住院期间,由于没有家人照顾,医院给她临时安排了一名护工。

那些日子我留意了一下,发现护工总是趁她睡着时偷偷玩手机;每次她大小便的时候,护工都是一脸嫌弃的样子;甚至会避开她,把衣服放在洗手池里过个水,不打肥皂就晾在衣架上。

这个时候,不管是谁,多少都会有些点凄凉感吧。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生还是不生,都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

不过,也不必过分绝望。

你看,以前只能养儿防老,如今还可以组团养老。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方式,都是未知的。

今天,我们重视养老院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在未来,我相信这些都会有所改变,保障制度一定会逐渐完善。

 
不管生或是不生,
人都要有自己稳固的心理支撑


独立并不意味着,人生全靠自己。

真正的独立,不只是外在的独立,而是内在人格的成熟。

生还是不生,都应基于对自身地深度了解,之后再做抉择。

a. 生了娃,也要放弃投资心态

把养娃当投资,往往会把过多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这个时候,父母会无意识地忽视自己。

但其实,只有当父母的状态足够好,孩子才能好好活出他们自己的人生。

父母不依赖孩子时,对自己人生的掌控也会大的多。

b.不生娃,就要建立自己的“安全堡垒”

物质上:拥有财务支配权。

钱永远是生活的基础,尽早开设“养老账户”,根据当地物价、人均消费水平、个人收入情况定期存款,尽量保证“专款专用”。

等年老之后,这笔钱就是你个人应对风险、实现养老自由的专项基金。

身体上:最大限度保持健康状态。

《柳叶刀》有一个数据,单次运动时间45~60分钟为最佳。

而从运动频率来说,保持一周3~5天,每天一次,锻炼效果最好。

少熬点夜,选择喜欢的运动,偶尔动一动,从现在开始做身体投资。

精神上:有热爱,发展自己的“核心社交圈”

《七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里老太太们,无一例外,都曾是职业女性。
即使到七八十岁,仍有自己热爱的领域。

有些老人依旧每天涂着口红,带着耳环,打扮得美美的去工作。

即使没有孩子,没有家人,她们的精神头,也比很多年轻人好很多。

所以,不管生不生娃,内在都需要找到心理支撑点,这样才不会陷入没有来由的空虚,人也会变得饱满自在。

 
写在最后

说到底,老了可不可怜,跟生不生孩子,没有必然联系。

每个人建议别人生不生孩子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经验和盲区。

我们要看到他们的善意,也要看到建议背后的选项。

然后再回到自身,捋清楚自己的资源与局限,这样,才能做出对自己来说最好的选择。

生或不生,没有绝对正确。

毕竟,谁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没有返程的路可以走。

愿每一位女性都有能力遵从自己的内心,也能承担选择的后果,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越过喧嚣,做自己的掌舵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PID: 2054@2021-03-18 00:20:42 ~

PID: 2053@2021-03-17 22:57:15 ~


PID: 2051@2021-03-17 22:55:30 ~

李熬儿子心路历程

2018年3月18日,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因脑癌在台北病逝。他给儿子留下遗愿:“中国统一我是看不到了,你要替我实现它。”

李敖1935年出生于“满洲国”治下的哈尔滨,1949年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生前是坚定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文化名人。他的儿子、今年29岁的李戡,一直毫不掩饰自己曾受到父亲的影响,支持统一,也因此被视为台湾为数不多的年轻“统派”。

李戡曾因放弃台湾大学到北京大学就读,出版《李戡戡乱记》批评台湾教育引发外界热议。在提交给北大的申请书中,他写道:“虽然我考取了台湾最好的大学,虽然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但我想到祖国念最好的大学,因为希望我是它的一部分。”

在中国大陆完成本科学业后,李戡继续到美国和英国求学,后来师从荷兰汉学家方德万(Hans van de Ven)研究冷战历史,最近刚通过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但近年来,李戡在两岸统一问题上的想法逐渐有了一些变化。

他多次在网络和媒体上批评中国大陆对台政策。2020年1月,蔡英文代表民进党高票连任台湾总统,击败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李戡在新浪微博上发出134个“啪”字,并@国台办发布,被认为是在暗示选举结果打脸中国国台办,随后他的微博和今日头条账号被封至今。

此外,李敖去世后,许多著作一直遭到中国大陆查禁,也扭转了李戡的看法。以往李敖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书超过40本,但在2012年图书审批慢慢收紧后,目前只剩下三本能够出版。李戡称,中国大陆当局不守承诺,一直拖延不让父亲的书通过审批。

李戡说,父亲是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因为亲身经历过日本殖民统治,认为共产党让中国强大,但也希望共产党慢慢开放言论自由。他告诉BBC,父亲如此坚定支持两岸统一,过世后却遭到打压,书籍被查禁,他为父亲感到不值。

李戡在台湾政论节目上的发言近日还传到了中国大陆,大陆媒体称他“忘恩负义”、“配合绿媒抹黑大陆”。还有一些微博网民质疑:“李敖之子变‘独’了?”

李戡对BBC中文表示,他仍然支持两岸统一,但他自己已经没办法说服台湾人相信中国当局会信守承诺。

在李敖三周年忌日前,BBC中文专访李戡,回顾了李敖对他的影响、他作为年轻“统派”的思想变化,也谈到了对未来两岸关系的思考。

以下是访问实录(经过编辑与删节):


BBC:外界对你父亲的标签有很多,《纽约时报》说他是捍卫自由的反叛狂人,陈文茜说他是继承五四精神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你怎么定义你的父亲?

李戡:他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交织、兼容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他透过自己行动证明,这两个概念不冲突,是可以兼容的。

BBC:现在回忆起你的父亲,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李戡:2017年中,我爸爸曾进入加护病房。在加护病房呆久了,会有一些对环境和时间的认知错觉,他不知道现在在哪,现在几点,因为在加护病房看不到太阳,插管时一定要打镇定剂,有时候镇静剂难免出现一些副作用。那种情况下,离开加护病房到普通病房后,需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他那时候经常跟我讲,医院的那些枕头、病服跟棉被都是日本人做的,他不要,叫我拿去丢掉。然后我要不断地安抚他说这些不是日本人的,你现在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你刚刚离开加护病房,这个东西不是日本做的,是台湾自己做的医疗器材和衣服,他才慢慢地缓过来。

其实每次我想到这个画面,我都想哭。他的潜意识和他的记忆一直都是在1945年前,小时候就看到日本人在他面前耀武耀威,他对共产党有这么大的包容跟好感,就是因为他觉得再怎么样,共产党把中国带领走向强大,至少再也不会发生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耀国扬威的事情。

对比他走掉之后,共产党那样子对他。对,共产党,我们肯定你的这些大功劳,可是你对自己人都可以下这么大狠手,我就觉得你到底要我支持你统一干什么?支持统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靠着民族大义去绑架。

被打压的李敖
BBC:你多次说李敖在大陆被打压,具体有哪些事件?

李戡: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他的著作跟言论受到严重的歪曲和打压。第二是名誉权受到极为严重的侵犯,大陆官方完全是有意地在纵容。

先讲言论被打压,他的很多言论被大陆官方有意地断章取义。大致上就是,少谈自由主义的部分,多谈国家统一的部分。其实2005年我爸爸到北京大学访问那次就是这样的基调,它偏重宣传谈论国家统一的部分。大概2020年4月,有一个论坛谈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能不能兼容,我觉得我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完全可以(兼容)。有人说我爸因为追求国家统一,所以不得不对共产党有更多的包容,抛弃了本来的自由主义,这完全是胡扯的,他根本就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在中国官方的管制下,他谈自由主义的部分被淡化或者被拿掉。包括他后来搞微博也是,很多东西经常被挡下来,根本发不了。

我最不满的是对著作的查禁。目前,我爸的著作在大陆只有三本可以出:《北京法源寺》、《李敖回忆录》还有《李敖自传》。过去我花了大量的耐心、时间跟诚意跟国台办的新闻局交涉。他们在权限内完全可以放行,但他们不放行,拿这个来威胁我,来明示暗示我,你李戡必须在台湾做一些什么,他们才愿意帮书继续通过审批流程。这是我不爽的地方,这是宪法保障的出版权利,我不觉得他们有任何资格拿这个来威胁我,或者当成跟我谈判的筹码。

第二部分是名誉权,我爸的言论是被扭曲的,很多人只看到片段的李敖,还有很多冒牌文章用他的名字去流传。官方不去管,真的文章不让出,假的文章被纵容,微博微信满天飞,造成我爸的名誉很容易被人给曲解,让他变成出气筒。大陆有一些网民,他们没胆上街去反对共产党和政府,他们就跑来骂李敖,通过骂李敖变了、背叛自由主义来发泄,然后官方也乐于这个现象发生,你们老百姓去骂李敖就好,你们骂李敖尽管骂,至少你不要骂到我们政府部门。

从未考虑在大陆买房
BBC:你曾经说你和父亲在中国大陆没有经济利益,你们在大陆没有任何房产或投资吗?

李戡:什么都没有,100%确实的。2005年时他去北京,很多人叫他买房,他完全不考虑。2010年去上海世博,也有人叫他买上海的房子,他也不考虑。

然后因为我到北京上学,也有很多人叫我买房子,那时北京房价已经很高了,但还有一些二线城市,房子看起来都不错,但我爸也不会买。

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知道,2005年在北京买三环内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即便是这样,我爸都不要,他说不要任何人讲我闲话。后来我到北京去,他也跟我讲,你绝对不要有任何经济上的活动,不管要投资、要创业全部不要,所以我现在可以讲话很大声,共产党没有我的把柄。

两岸统一可能吗?
BBC:对于两岸统一,这些年你的想法好像有所变化?

李戡:支持统一的美好理想,我到现在都没有变过。我为什么支持很简单,因为这是我爸临终前对我的交代之一。很多台湾人善意地跟我说,这个时代在改变,过去老一辈的交代你不一定要遵守。但这是我爸对我的交代,我答应过的事情我就要做到。但是,中国统一这四个字太理想化太美好了,我现在发现这终究只是一个理想,现实上我看不出任何一点支持它的理由。

最简单的例子,从我自己的案例,我发现共产党很多时候是不讲信用的,我问过很多深蓝的外省人(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从大陆迁台的族群),包括台湾那些统派团体,包括大陆人,他们全部哑口无言。我说,我爸走的时候,国台办的人亲口承诺会尽全力加速图书的出版,连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他们三年来都可以跳票(开空头支票)、用尽各种理由去推脱。一个往生者的书都可以严防死守、轻诺寡信成这样,你让我怎么相信我今天支持统一了以后,万一真的统一了,共产党会遵守承诺?我真的不相信。我说我不相信,你们相信吗?这些蓝的都哑口无言。

我没法说服今天的台湾人或者台湾年轻朋友说,你们应该相信共产党,他们已经不一样了,会守信用,会遵守承诺,我做不到讲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案例,我都知道他们不讲信用。然后他们会跟你讲出一套理由,说他们没有背弃承诺,是因为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所以我们才需要改变。我过去对他们这种诡辩可能还会有一点相信,但是至少通过这个案例我100%不相信。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我觉得问题都出在共产党,不是出在被它指控的人身上。

我觉得我的转变在于,我认清了理想跟现实是有差距的。我并没有背弃这个理想,我的改变在于看清了很多时候追求理想,现实中碰到了很多阻力是没办法改变的。

BBC:去年民进党再度赢得台湾总统选举,许多民调也显示支持台湾独立的数字达到几十年高位。作为台湾的统派,你现在如何看待两岸统一的可能性?

李戡:我觉得两岸统一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和平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武力统一也不可能。而且我不觉得大陆有任何理由说,现在必须要推行武统。我认为大陆也不敢做这样的事情,中国也要把自己国内问题解决,比如真正脱贫、振兴经济,同时还要缓和中美关系。

所以我觉得会拖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北京有点非常愚蠢,一直想要凸显他们只针对民进党,比如把凤梨给停了。它想要营造只有民进党一小撮人在搞台湾独立,而大部分台湾人是善良的。可是这个方法已经被证明非常错误,台湾人才不会认为你在针对民进党,然后我们就会恨民进党,就去投国民党。台湾人会觉得,你这是针对所有人,对这种行为是非常反感的。(大陆官方的)打击面只针对民进党,但不是这样,民进党817万票是历史新高(注:蔡英文在2020台湾总统大选中得到817万票,是台湾总统选举史上最高得票数),不可能把民进党跟台湾人分开来。

北大是一个缩影
BBC:在北大四年,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戡:校园内感触最大的就是,我看到了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他们在各个领域怎样去规划自己的前途,我也看到了有些同学的垮台。我读书的时候正好有反腐运动,看到几个很典型的同学。比如,他可能经营了三年半,从进到北大起,就想要走团委的路线进到官场。他花了很多的功夫去交朋友,有些人当上院里的学生会主席,有些人去选校会的主席或者副主席,用了各种机会让自己的履历更漂亮一点。但就在大学毕业前一个月,他爸被抓了,一个市长反腐落马,他女朋友也走掉了,仕途这条路也完全绝缘了,后来他跑去做金融。这种故事我就看了几个,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北大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BBC:你在大陆的时候看中国,和你后来去美国、去英国读书时看中国有什么区别吗?

李戡:我觉得视角不同。这种政治相关的文化,在北京是我入门的过程。我到北京去的时候,我承认很多东西我搞不懂,比如我当时不懂什么是党委,我们院党委书记跟院长到底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共青团,按照行政级别排序,校团委书记对应什么样的级别……在北京这四年帮助我对大陆有一些更清晰的了解,这方面我投入的研究非常多。

带着这些认识,我到国外去的时候才发现,怎么会问题这么多。

我到美国的时候还好,因为我在美国念硕士,只待了一年半。然后我到英国去,才发现问题真的很大。(中国)国内那套官僚主义到了国外更是触目惊心。比如中国学联,2019年底他们组织中国大陆学生上街游行,和香港人组织的游行互别苗头,但剑桥的中国学生根本不想参加,所以就从其他地方动员人来凑场面,非常难看。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案例更是多不胜数,还有很多大使馆出钱办的座谈会。

如果从英国、美国看中国的话,在这方面让我更觉得目前中国大陆这套做法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统战到最后,完全在撒钱做业绩。至少从我的立场来讲,我觉得这非常不对。我希望中国可以真的强大,它的强大不是靠着钱去收买人心来的,而是大家会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喜欢这么一个国家。

BBC:你有什么打算和计划?

李戡:我即将出版一本新书《蒋介石日记的滥用》。接下来希望在台湾学术界找个地方发展,当个学者,同时偶尔可以谈一谈我感兴趣的两岸问题。先从学者当起吧,我觉得这是我非常热爱的工作。 

PID: 2049@2021-03-17 22:38:07 ~

PID: 2045@2021-03-17 13:30:26 ~